碳关税可以促进对外投资扩大效应
(五)对外投资扩大效应
作为“世界加工厂”,我国产品生产基本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下游,出口产品主要以高能耗、高污染、高碳排放的资源型产品为主,这既消耗了我国大量自然资源,推高了原材料价格,而且也大大增加了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过去20年来,我国已从石油输出大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因此,碳关税的开征,首先将加快我国资源依赖型尤其是能源依赖型与重耗型产业“走出去”的步伐。根据碳排放义务的全球差异性,通过对外投资将生产转移至原材料与能源供给充足的国家,这既可以节约原材料和能源的使用成本,避免世界市场资源价格大幅波动造成的风险,有力地缓解国内资源严重不足的局面,又能规避承担进口资源的碳关税,减少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随着对能源以及原材料需求的增加和碳关税征收的临近,我国资源获取型和高碳型产业的对外投资将迅猛增长。
其次,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对外投资也将进一步扩大。长期以来,我国轻工、纺织服装、家电、食品等行业一直靠成本优势保持出口增长。近年来,随着劳动力与原材料成本的大幅度增加,已经严重挤压了这些行业本就不高的利润空间,因此,尽管其本身不属于高碳行业,但碳关税一旦开征,很可能造成这些行业无利可图的局面。这些行业在国内市场上已基本饱和,加工能力过剩,但它们拥有相应的生产技术优势,为规避碳关税的风险,重新审视自身的特定优势,将产业的高碳链条和生产基地转移到在国际分工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国家,在国内专攻高端价值的研发与创新设计等将是这些产业的必然选择,这既能克服国内市场的恶性竞争,深度开拓当地和周边市场,又能推动国内企业价值链的重构,促进母国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另外,到发达国家或其周边投资建厂将是我国出口企业规避碳关税进而获取相关技术的另一重要选择。一是由于运输距离越长产品生命周期内碳排放就会越高,这直接影响着制造业的出口成本。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2007)的一项研究表明,运输在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中占到29%左右。因此把产品生产放到主要销售所在地或临近主要销售所在地,有利于绕开碳壁垒或降低运输成本与碳耗,使产品更具低碳竞争优势。二是有研究表明,全球90%的环境产品生产和服务都分布在OECD成员国中,与气候相关的技术创新也集中于发达国家。通过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可以接近低碳、环保技术创新源,通过近距离的观摩学习,向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靠拢,并利用技术合作等方式,提高企业的低碳相关技术水平,再通过内部化机制,将技术传递给国内的母公司,实现企业、甚至整个行业整体低碳技术水平的提高。在这方面海尔集团对欧盟国家的投资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目前海尔产品在全生命周期内的环保性能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已经显示出高速成长的态势,《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首次超过日本,达到创纪录的680亿美元,居世界第五。截至2010年底,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已达2588亿美元。同时,央行近期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末,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已达3.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了我国需要的合理水平,在这些资产中,70%以上为美元资产。美国近年来坚持的量化宽松政策和此次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下调,给我国巨额外汇储备保值增加了很多压力。综合以上可以预计,碳关税的开征如同一剂催化剂,会使我国更多的企业将投资目光转向海外,进而产生对外投资扩大效应。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