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间征收碳关税对我国制造业都有哪些长期影响效应分析

文章来源:易碳家期刊碳交易网2016-01-14 10:34

摘 要: 发达国家“碳关税”的征收短期内将增加我国制造业产品出口成本,降低我国制造业出口产品竞争力,引起出口额下降。就长期而言,尽管碳壁垒的扩散效应将进一步恶化我国制造业出口环境,但若国际国内应对得当,碳关税形成的强大倒逼机制所产生的低碳技术创新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比较优势回归效应和对外投资扩大效应,会削弱或抵消成本增加和出口环境恶化等消极影响,并对我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碳关税,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影响效应 
 
 
  一、引言
  
  当今世界,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发达国家更是利用自身低碳技术优势,纷纷将碳排放问题与国际贸易挂钩,一方面大量进口碳密集型产品,以减少国内能耗,保护其生态环境,同时又以保护全球环境的名义提出对进口的高耗能产品征收碳关税的政策,试图以碳关税等手段进一步利用碳排放问题拓展其贸易利益,弥补因二氧化碳减排导致本国生产的碳密集型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损失,为本已债务缠身的发达国家创造一个新的税源,利用由此获取的资金流推动传统产业的革新改造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并迫使发展中国家引进其开发的新的能源、技术和产品,从而构造低碳技术鸿沟,形成发达国家新的产品、技术和投资优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制造业及时抓住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好机遇,充分利用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的低成本比较优势,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转移,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9年,我国制造业GDP已经达到2.3万亿美元,超过美国的2.2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产品出口从1991年的557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近1.5万亿美元(图1)。我国已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庞大的生产能力,使其每产生10%的增长,就能拉动全球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
 
 
图1:我国制造业1991-2010产品出口额
我国制造业1991-2010产品出口额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中经产业数据库的数据编制而成
  
  然而,作为“世界加工厂”,我国巨大的外贸顺差和制造业显著的高增长、高投资、高出口、高能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特征,带来了巨大的“生态逆差”。2009年,我国GDP占世界的8.6%,却消耗了世界46.9%的煤炭和10.4%的石油。同年美国GDP占世界的24.3%,而能源消费总量却只占世界的19.5%,其中煤炭和石油消费量占15.2%和21.7%;日本GDP占8.7%,煤炭和石油消费量占3.3%和5.1%。据陈诗-(2009)的测算,我国工业GDP约占全国GDP总量的40.1%,但是工业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67.9%,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国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83.1%。因此碳关税的征收将直接抬高大部分中国制造的产品成本,对出口造成较为严重的冲击。世界银行(2009)研究报告指出,如果“碳关税”全面实施,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可能将面对平均26%的关税,2020年我国制造业出口降幅将达20.8%,其中能源密集型制造业和其他制造业出口降幅分别为16.6%和21.6%。吴力波(2010)研究表明,若对近年来我国出口增幅最快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四大能源密集型产品生产部门征收碳关税,按照美国国内15美元/吨二氧化碳计算,这四大出口部门每年最多需要支付22.53亿美元,如果按照欧洲丹麦国内281.9欧元/千升轻质燃料油税和241.8欧元/千立方米的天然气税和89.4欧元/兆瓦时电力税计算,最多需要支付76.75亿美元。沈可挺、李钢(2010)运用动态CGE模型,从通信电子设备、电气机械器材、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制品加工业以及化学工业等出口占比相对较高的几个行业看,以30-60美元/吨二氧化碳的碳关税率计算,相当于每出口万元产值将加征6%-14%甚至12%-28%的关税,这对于微利的中国出口企业而言确实难以承受。同时,每吨碳30美元或60美元的关税率可能使中国工业部门的总产量下降0.62%-1.22%,使工业品出口量下降3.53%和6.95%。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目前,国内外机构、学者从碳关税带来的负面效应和短期效应方面展开许多分析与论述,得出碳关税实施将形成出口成本增加效应和出口规模抑制效应的结论。从长期来看,尽管碳壁垒政策的扩散效应将进一步恶化我国制造业出口环境,但碳关税的倒逼机制也将对我国制造业的健康发展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因而深入探讨碳关税对我国制造业的长期影响效应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国家发改委 环境保护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主办单位:中科华碳(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易碳家期刊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十区22楼三层 联系电话:010-51668250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1044150号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