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间征收碳关税对我国制造业都有哪些长期影响效应分析

文章来源:易碳家期刊碳交易网2016-01-14 10:34

碳关税可以促进比较优势回归效应

  
  (四)比较优势回归效应
  
  现在大多数研究结果认为,碳关税在15-60美元/吨之间,我国高碳产业的出口成本将增加5%左右的碳成本。从短期来看,为应对碳关税,制造业必须通过技术与设备的引进或自我改造创新实现节能减排,这也将增加产品生产成本。随着能源税的开征,能源会成为一种更昂贵的生产要素,这一切都将削弱我国制造业出口产品的成本优势。但从长远来看,不论是自主技术创新的补偿效应与先动效应,还是引进技术的溢出效应都将推动产品和生产向清洁化方向发展。这一方面可以降低治理污染的费用与成本,避免或减少由于碳排放而导致的收费、税收或罚款等损失;另一方面由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生产的成本和产品价格,进而弥补环境成本增加所造成的损失。当然,由于技术创新效应的产生存在时期效应和强度效应,因此,其对成本和价格提高的消减作用一般在长期才会显现出来。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同样,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之初我们必须进行大量前期投入,并忍受由于关、停、并、改、转等带来的成本增加的阵痛,在短期内会面临利益的丧失,甚至使企业经营陷入困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产业结构将趋于合理,尤其当低碳相关技术的产业链形成时,这一切最终将从国际市场得到足够的回报。据2007年的测算,我国万元GDP能耗每降1个百分点,全年节能3.3亿吨标准煤,减少碳排放所需的巨额成本完全可能由更大体量的节能收益予以冲抵。同时若中美等世界能源消费大国都走上低碳发展之路,世界上煤、油、气、资源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也将会明显下降,廉价的资源将使我国重获成本等比较优势。
 
  之所以提出如此乐观的观点还源于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碳关税的消化能力的比较。近20年来,国际分工中形成了“以我国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制造出口、欧美国家进口消费和资源国资源供给”的三角循环发展模式,这就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在出口国、出口产品结构和价格水平上具有相似性,加之碳关税主要针对的是目前还没有履行减排义务的国家,因此尤其是高耗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这些发展中国家之间。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各国大概只需要将年平均GDP的0.12%投入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行动中,人类即可从2015年起遏制全球变暖趋势。作为先进发展中国家,我国完全有财力在低碳技术和设备的更新利用上长期进行相关投资,也更有积极性在生产过程中对碳排放的控制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1990-2006年期间我国的碳排放强度平均每年下降幅度在3.6%,预计从2006年到2030年,我国平均每年将下降达3.3%,而这两项指标均是所有国家中减排力度最大的。更为乐观的是,我国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更大,1995-2009年期间,平均每年下降幅度达5.4%(图2)。
 
 
图2:1995-2009年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1995-2009年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注: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为2.72。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历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所得
  可见,如果在各国均征收碳关税的情况下,由于我国二氧化碳减排力度相对较大,从长远来看,反而可能会增强我国在一些产业上的比较优势,弥补越南、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家逐渐增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与碳关税的技术创新效应和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的联合作用,最终将体现出比较优势回归效应。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国家发改委 环境保护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主办单位:中科华碳(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易碳家期刊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十区22楼三层 联系电话:010-51668250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1044150号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