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与企业碳透明度的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2013年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使用2012 ~ 2015年我国A股市场310家样本企业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碳透明度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了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对企业碳透明度的影响。研究发现:①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实施能促使试点企业提高碳透明度,试点企业更倾向于通过社会责任报告来提高碳透明度以及碳绩效透明度;②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实施更能促使试点企业提高碳透明度,其中,试点企业更倾向于通过年报提高其碳透明度及碳绩效透明度;③相比非国有企业,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更能促使国有企业提高其碳透明度,其中,国有企业更倾向于通过社会责任报告来提高其碳透明度及碳绩效透明度。
本文的研究结论蕴含着较深刻的政策启示,为了更好地发挥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这一政策的实施效果,同时更好地提高企业的碳透明度,降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政府应该采取以下措施:①目前我国企业的碳透明度属于企业自愿披露的范畴,碳透明度水平整体较低。政府应当考虑是否制定企业碳信息的强制披露政策,更好地保证碳交易的公平进行。②结合国际权威
碳披露标准和框架,以及我国企业发展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
碳披露统一标准和框架,从而更有助于不同企业之间碳透明度的横向比较,进而更好地实现政府对碳交易市场的监管。③完善与企业碳信息披露相关的内外部监督机制,因地制宜,结合市场化程度的高低,充分发挥市场监督这一重要外部机制对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与碳透明度的影响。④政府在鼓励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和加强碳信息披露的同时,应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非国有企业的碳信息披露行为,并降低其披露的相关成本。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主要参考文献[1] 方健,徐丽群.信息共享、碳排放量与碳信息披露质量[J].审计研究,2012(4):105 ~ 112.[2] Knox-Hayes J.,Levy D.. The Politics of Carbon Disclosure as Climate Governance[J].Strategic Organization,2011(1):1 ~ 9.[3] 崔连标,朱磊,范英.碳关税背景下中国主动减排策略可行性分析[J].管理科学,2013(1):101 ~ 111.[4] Dales J. H.. Pollution,Property,and Prices: An Essay in Policy-Making and Economics[M].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68:10 ~ 12.[5] 何晶晶.构建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法初探[J].中国软科学,2013(9):10 ~ 22.[6] 张华,魏晓平.绿色悖论抑或倒逼减排——环境规制对碳排放影响的双重效应[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9):21 ~ 29.[7] 吴力波,钱浩祺,汤维祺.基于动态边际减排成本模拟的碳排放权交易与碳税选择机制[J].经济研究,2014(9):48 ~ 61.[8] 胡东滨,汪静,陈晓红.配额免费分配法下市场结构对碳交易市场运行效率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52 ~ 59.[9] 张薇,伍中信,王蜜,伍会之.产权保护导向的碳排放权会计确认与计量研究[J].会计研究,2014(3):88 ~ 94.[10] 沈洪涛,黄楠,刘浪.碳排放权交易的微观效果及机制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13 ~ 22.[11] 沈洪涛,黄珍,郭肪汝.告白还是辩白——企业环境表现与环境信息披露关系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4(2):56 ~ 63.[12] 肖华,张国清,李建发.制度压力、高管特征与公司环境信息披露[J].经济管理,2016(3):168 ~ 180.[13] 任力,洪喆.环境信息披露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J].经济管理,2017(3):34 ~ 47.[14] 陈华,王海燕,荆新.中国企业碳信息披露: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J].会计研究,2013(12):18 ~ 24.[15] Luo L.,Lan Y. C.,Tang Q.. Corporate Incen-tives to Disclose Carbon Information: Evidence from the CDP Global 500 Report[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 Accounting,2012(2):93 ~ 120.[16] Matsumura E. M.,Prakash R.,Vera-Muoz S. C..Firm-Value Effects of Carbon Emissions and Carbon Disclosure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4(2):695 ~ 725.[17] Liu X.,Anbumozhi V.. Determinant Factors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Disclosure:An Empirical Study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9(6):593 ~ 600.[18] Luo L.,Tang Q.. Does Voluntary Carbon Disclo-sure Reflect Underlying Carbon Performance?[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 Econo-mics,2014(3):191 ~ 205.[19] Tang Q. L.,Luo L.. Carbon Management Sys-tem and Carbon Mitigation[J].Australian Accounting Review,2014(1):84 ~ 98.[20] 宋献中,龚明晓.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与决策价值评价——上市公司会计年报的内容分析[J].会计研究,2007(2):37 ~ 43.[21] 沈洪涛,陈涛,黄楠.身不由己还是心甘情愿:社会责任报告鉴证决策的事件史分析[J].会计研究,2016(3):79 ~ 86.[22] 冉明东,贺跃.媒体关注、制度环境与审计收费[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3):123 ~ 130.[23] Konisky D., Beierle T. C.. Innovations in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lanning: Examples from the Great Lakes Region[J].Society & Natural Resources,2015(9):815 ~ 826.[24] 刘瑞明.国有企业、隐性补贴与市场分割:理论与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12(4):21 ~ 32.[25] 刘中文,段升森.公司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的U型关系——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3(11):111 ~ 115.[26] 李强,冯波.高管激励与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关系研究——基于政府和市场调节作用的视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2):93 ~ 104.[27] 毕茜,彭珏.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政策主体选择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2):95 ~ 101.[28] Abadie A., Diamond A., Hainmueller J.. Syn-thetic Control Methods for Comparative Case Studies: Estimating the Effect of California's Tobacco Control Program[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2010(490):493 ~ 505.[29] 毕茜,彭珏,左永彦.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公司治理和环境信息披露[J].会计研究,2012(7):39 ~ 47.作者单位1.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广州510630;2.广州区域低碳经济研究基地,广州510630;3.中国人民银行宜春市中心支行,江西宜春33600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6ZZD049)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作者简介
沈洪涛 女,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区域低碳经济研究基地副主任,厦门大学管理学博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兼任中国会计学会理事、中国环境资源会计专业委员会委员。财政部首批会计学术领军人才,2017年入选财政部“会计名家”培养工程。研究方向为企业社会责任与环境会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社会科学重大和重点项目各1项,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公司社会责任思想》和《公司财务理论主流》。获得广东省第六届和第七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主持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英语品牌课程,主持广东省教学改革项目,担任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团队主要成员。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暨南大学广州区域低碳经济研究基地是一个跨学科整合学术资源的研究
平台,由暨南大学校长宋献中教授带领。2018年,基地研究团队成绩显著。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