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现状、进展与关键问题

文章来源:中国电力企业管理马国淞、罗崇佳、2025-04-01 14:55

碳足迹国内应用场景受限,企业参与积极性不足

 
开展产品碳足迹管理不仅是应对国际涉碳贸易壁垒的必要措施,更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有力抓手。过去,国内碳足迹和碳标签的应用场景往往局限于满足供应链管理要求或彰显企业社会责任;随着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建设完善,碳足迹的应用场景有望大大拓宽。然而,目前国内碳足迹相关的市场机制和政策支持机制尚不完善,碳足迹应用场景依然有限,产品碳足迹与政府绿色采购、绿色金融、消费品碳标识、碳普惠等政策机制的衔接途径尚未完全打通,缺乏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措施,导致相关市场主体欠缺参与碳足迹管理的积极性。一些企业迫于国际贸易壁垒政策的压力或大型链主企业对供应商的低碳管理要求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与管理,而其他多数企业仍保持观望态度。碳标签是现阶段碳足迹国内应用的主要方式,但根据2021年碳标签企业端问卷调查结果,由于制度非强制性、消费端认可不确定性等因素,仅有8.57%的企业切实开展了产品碳标签认证工作。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4055651号-1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