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配额机制可激发碳市场流动性
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以来,前期保持较高活跃度,但随后交易热度逐渐减弱,直至2021年11月起交易迅速升温。
对此,Kristian Wilkening分析称:“2021年是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期,从开市高于预期的48元/吨的碳价起步,全国碳市场曾经一度突破60元/吨的碳价大关,也曾一度因为交易意愿低迷,跌至38.5元/吨。总体来说,碳价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除了说明配额分配相对宽裕外,也说明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的企业减排技术水平都差不多,所以碳价上涨空间不大。在目前碳价较低、碳配额又比较宽松的情况下,企业还不需要为减排付出很高的成本,由此企业履约的完成度较好。”
张铮告诉记者,她并不认为不同碳市场之间的碳价须在同一水平。首先,每个碳市场的碳价主要由体系的排放总量控制目标(配额的总体供需关系)和覆盖范围内减排措施的边际成本曲线共同决定,不同的配额分配方法可能也会对碳价造成影响。其次,每个国家或地区的碳价水平也会因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的不同而异。如果全国碳市场的碳价水平能够推动实现国内预定的控排目标,那么就应该被认为是一个有效的碳市场;反过来,如果缺乏一个明确的控排目标,就可能无法形成有效的碳价信号。此外,碳价是由市场上的配额交易推动产生的,如果碳市场缺乏流动性,很可能造成碳价的扭曲,无法正常发挥市场作用。
事实上,免费分配占主导地位的碳市场常会面临一些问题:一是配额的交易需求低迷,从而市场的流动性也会较差。二是如果缺乏足够的交易信息披露,控排企业很难掌握碳市场的供需情况,往往使得碳价和交易量只在接近履约截止日期前大幅上升。三是出于对政府配额分配收紧的预期,控排企业选择把手中免费获得的富余配额结转到之后的履约期使用而不是拿到市场上出售,因此也造成了当前配额有缺口的企业无法在市场上顺利购买到配额。全国碳市场的第一个履约周期或多或少也遭遇了这些问题。
张铮指出,按覆盖的排放总量计算,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毫无疑问是全球第一大碳市场,远超排名第二的欧盟碳市场(年覆盖排放约为1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和第三的韩国碳市场(年覆盖排放约5.8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然而,全国碳市场的第一个履约周期内配额成交量仅为1.79亿吨,换手率不足2%;而欧盟碳市场在2021年碳配额(不含航空碳配额)的总成交量超过120亿吨(其中期货成交量占88.7%,现货成交量占6.4%,
拍卖成交量占4.8%),年交易量为其年排放总量的7.5倍以上。
分析表明,欧盟碳市场良好的流动性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允许配额衍生产品的交易,这既促进了碳市场的流动性,还为企业提供了套利保值和对冲风险的金融工具;二是扩大交易主体,引入投资者和金融中介机构,从而增强碳市场的流动性;三是引入配额拍卖,能够为市场提供最基本的流动性和公开的碳价信息,还能够在市场流动性不足时向有缺口的企业供应配额,而政府从配额拍卖中获得的收入可以用来投资低碳领域,进一步扩大市场化机制的作用。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措施外,透明公开的市场规则、充分的交易信息披露和强有力的市场监督体系也是欧盟碳市场促进价格发现和提高碳市场流动性的重要保障。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