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碳汇渔业”
唐启升院士是国内“碳汇渔业”理念的倡导者,他结合根据 IPCC的解释以及水生生物固碳的特点,认为通过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生物吸收水体中的CO 2,并通过收获把这些已经转化为生物产品的碳移出水体的过程和机制就是“碳汇渔业”。一般而言,能够充分发挥碳汇功能、具有直接或间接降低大气CO 2浓度的渔业生产活动皆称为“碳汇渔业”。
具体地说,是指通过收获贝类、藻类、滤食性鱼类、甲壳类等养殖海产等将碳产品移出水体,使碳被再利用或被储存。譬如源于光合作用的养殖海藻用于生物能源时,最多只是将从大气中吸收的碳重新释放回大气,并不增加大气中的CO2 ,基本属于碳中性(carbon neutral)。从经济价值来说,这是发展碳汇渔业的美好预期之一。然而当前养殖业投饵使用率较低,养殖业成为重要
碳源,水体环境受到破坏,造成蓝藻和赤潮等自然灾害。唐启升院士从这一角度将“碳汇渔业”通俗化为“不投饵渔业”。
吴斌等学者对中国淡水渔业碳汇强度作了乐观的估算,认为淡水养殖平均每年的碳移出量为能达到148.0万t,但实际情况却是各地在整治水污染的同时,往往一刀切,导致淡水养殖面积不断萎缩。除了池塘养殖面积和稻田养成鱼面积比上年略有增长,水库、湖泊、河沟等养殖面积都在逐年下降,而稻田养殖受水稻生长期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相当大,池塘面积的扩增受地形地貌的影响也很大,这就意味着淡水渔业这一块的碳汇能力增加空间有限。
从碳汇的可养殖品种以及经济效益来看,目前的碳汇渔业实际上主要针对海水养殖。据唐启升院士的预计,到2030年我国海水养殖产量将达到2500万吨。按现有贝藻产量比例计算,海水养殖每年从水体中大约移出230万吨碳;到2050年,我国海水养殖总产量预计达到3500万吨,海水养殖碳汇总量可达到400多万吨。因此“碳汇渔业”,尤其是“蓝色碳汇渔业”的发展对我国及世界食物安全和减少大气中CO 2等温室气体含量都将做出巨大贡献,是值得未来世界各国联手推动的全球工程。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