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汇渔业”主要是指通过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生物吸收水体中的CO2,并通过收获水生生物产品,把这些碳移出水体的过程和机制。更具体地说,是指通过养殖和收获贝类、藻类、滤食性鱼类、甲壳类、棘皮类等水产品将碳移出水体,使碳被再利用或被储存,但这一渔业生产方式的转型需要一系列机制保证。这些机制既可以保证“
碳汇渔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又能使之成为“蓝色粮仓”国家战略的基础保障。这些措施包括:选择固碳速率高的养殖品种、科学组合养殖品种、提升养殖技术、以海洋牧场革新生产组织方式、推动建立国际蓝
碳交易体系、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水产养殖业合作等,这其中海洋牧场的规划与建设是“碳汇渔业”与“蓝色粮仓”战略相结合关键。
自古以来,中国先民们对水域资源的开发利用都以食品生产为导向,从而形成“以水为田,耕海牧鱼”的开发传统。据张玺等学者的研究,从秦汉开始,我国就已有贝类等水产养殖,但规模化水产养殖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以多快好省提供优质水产动物食品为目标,在政府主导下迅速发展起来,水产养殖产量目前已超过捕捞渔业产量。根据FAO的统计报告,1991年起中国水产养殖已占世界第一,高于其余国家和地区的合计产量。然而,养殖产量高增长亦引发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担忧。由此,利用海洋的碳泵功能对抗温室效应,发展环境友好型渔业在学界获得了理论支持,由此形成了“碳汇渔业”的概念。李纯厚(2010)、唐启升、焦念志(2011)、严立文(2011)、许冬兰(2011)、邵桂兰(2012)、李娇(2013)、纪建悦(2015)等学者从环境、经济、养殖方式、养殖品种等各个角度对碳汇渔业进行了分析论证。
“蓝色粮仓”是近年来兴起的重要渔业发展理念,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将海洋国土纳入食品生产体系的战略规划。韩立民(2012)、李嘉晓(2012)、秦宏(2012)、赵嘉(2012)等学者从环境与中国海洋区生产潜力等多方面对确立“蓝色粮仓”战略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等做了相关论证。
“碳汇渔业”是未来渔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趋势,是中国在国际上承担大国责任的重要内容之一;“蓝色粮仓”是中国政府通过海洋产能保证未来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规划。二者都以水域尤其是海洋作为开发基础,存在必然的相关性。“碳汇渔业”正确、充分地认识了渔业的多功能性,科学调整渔业的发展方式;“碳汇”是实施“蓝色粮仓”战略所要考虑的重要维度之一,是生态可持续性框架下的理论基础,因此“碳汇渔业”是落实蓝色粮仓战略的重要实践。对于二者之间的逻辑演进关系,目前学界尚缺乏足够的研究。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