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在眉睫!企业应对"碳中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对谈

文章来源:美通社碳交易网2023-02-28 13:03

中国企业应对"碳中和"已经迫在眉睫

 
  全球君:"碳中和"是这几年一个比较热的话题。我们从美通社近两年发布的稿件来看,"碳中和"相关内容,包括ESG、可持续发展、新能源等的比重越来越高,特别是很多国外企业非常重视发布这类信息。应对"碳中和"对于中国企业来讲,既有必要性,也有紧迫感。那么,哪些是企业必须、马上要做,刻不容缓的事情?
 
  韦斌生:近年来,DEKRA德凯在为企业实现“双碳”服务方面已经做了不少的工作。我们知道,欧洲市场的一些行业,对于“双碳”方面要求比较早。一些欧洲买家在采购中国商品时,就要求产品具有碳足迹的证书,甚至"碳中和"的证书。DEKRA德凯最早在2020年,就已经遇到有客户要求进入德国市场的产品是零碳产品,也就是碳中和产品。例如,欧洲的电力行业在中国采购电力设备时,要求企业提供碳足迹的报告,而且企业必须承诺今后五年、十年之内,碳排放、碳足迹要逐年减少。这些已经变成了企业能否参与招标的一个先决条件,如果没有碳足迹报告和碳减排计划,就没有资格去参加招投标。所以,很多企业对于"碳中和"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
 
  从宏观层面讲,自1997年12月制定的《京都议定书》,到2015年达成的《巴黎气候协定》,全球对于气候变化的行动已经达成普遍共识。中国也已经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就是现在熟知的“3060”双碳目标。“3060”目标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这背后体现的是中国整个社会的能源结构转型。既要推进节约能源,还要推进能效提升。这将促进中国企业实现产业转型,推动能源科技革命、全面推进生产方式创新升级。这既是换道超车的发展机遇,也是新的挑战。
 
  国家层面上,这几年在重点推进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八大重点行业的碳减排。这八大行业占到中国碳排放的50%以上。今后中国其他的产业要达成“双碳”目标,没有这些产业作为基础,是很难实现的。
 
  企业层面上,各家企业都要尽快布局,要有紧迫感。近几年,从政府到企业和全社会都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其中“双碳”战略,特别是"碳中和"目标,应该成为所有企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的核心。从绿色产品设计、供应链的绿色转型、能源结构的调整、生产方式的创新改造,都必须要围绕"碳中和"的战略目标来开展。
 
  特别要指出的是,对于某些行业和企业,"碳中和"已经不再是2060的目标,未来已来,而且已经是迫在眉睫。
 
  例如,对于面向欧洲市场的出口企业,欧盟理事会已经于2022年3月15日通过了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就在几周前的2023年2月9日,欧洲议会环境、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委员会(ENVI)正式通过了欧洲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协议,预计在今年4月份将在欧洲议会全体会议上通过,在2023年10月1日正式生效。CBAM涵盖的范围从钢铁、水泥、铝、化肥和电力行业,又扩展到氢气、特定条件下的间接排放。其中2023-2025年为过渡期。到2025年过渡期结束,这些产品到欧洲就会面临交费问题,企业必须要想办法达到"碳中和"。
 
  DEKRA德凯与汽车行业的接触比较多,目前除了出口企业以外,整个汽车产业链在碳减排的推进上面是力度最大的。虽然欧美计划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但是汽车行业的很多巨头,比如:梅赛德斯-奔驰、沃尔沃汽车、通用汽车、福特汽车等公司,都承诺到2039、2040年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对于整个汽车供应链上的企业来讲,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出口到德国、欧洲的汽车零部件在2020年已经开始要求提供"碳中和"证书。因此,对于中国的出口企业,特别是出口欧洲的企业,"碳中和"已经成为必须。
 
  从2020年开始,DEKRA德凯已经为出口欧洲的企业,如电力行业设备供应商、汽车产业链供应商,提供了"碳中和"核查与认证的服务。提供产品碳足迹报告,甚至要求提供"碳中和"证书,已经成为一些进口商的市场门槛。对于这些出口型企业,"碳中和"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不推进碳减排与"碳中和",将失去竞标的机会。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