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仍面临多项挑战
当前,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面临如下挑战:
第一,配额分配方式尚未明确。目前全国统一碳市场针对电力行业采用基准线法,但是涉及碳市场扩围的水泥、电解铝和钢铁行业配额分配方法仍未最终明确。尤其是钢铁行业,流程长、工序多,能源种类复杂,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如果采用基准线法分配配额,则基准值的设置难度较大。如果延续试点区域的历史强度法,则难免会出现“鞭打快牛”的情景,已实施大量减碳项目的优势企业进一步降碳的难度反而更大,碳排放水平越低的企业则越占优势。不同配额分配方式下,企业降碳项目的投资路径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碳市场的“悬而未决”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
第二,碳市场如何支撑前沿技术应用和流程变革。相较高炉-转炉长流程而言,氢基直接还原-电炉及全废钢流程的降碳量都相当可观,但是均不可避免地面临成本增加的问题。高炉富氢喷吹、氢基竖炉等前沿工艺技术目前仍处于研发示范阶段。以氢基竖炉为例,河钢全球首例120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实现安全稳定生产、宝钢湛钢百万吨级氢基竖炉也已顺利投产,但是受原料、燃料和技术成熟度影响,生产成本明显高于铁水成本。碳成本是平衡传统工艺和
绿色工艺生产成本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依托碳市场激励企业示范低碳技术、置换
绿色工艺最行之有效的措施。当前公开信息尚未明确纳入全国碳市场后对此类技术的优惠措施,影响企业“长改短”的积极性。
第三,企业碳交易经验不足,能力建设仍需加强。首先,从数量上看,地方碳市场仅覆盖了14%的粗钢产量,85%以上的钢铁企业不具备碳交易实操经验,且各地方碳市场活跃度差距较大,部分企业在产量控制、能耗降低等背景下,碳交易模式以履约为主,未充分参与市场交易。其次,钢铁企业提交的碳核查报告主要依托第三方进行,进入碳市场后,碳数据和碳资产的管理必须实施常态化管理,因此,须培育专业的碳管理人才,系统整理并及时跟踪企业的碳排放数据变化。
第四,纳入碳市场的钢铁生产工序和生产企业范围尚未明确。从地方碳市场参与情况看,8个地方碳市场中,被归类为钢铁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约160家,但其中仅一半左右为钢铁联合企业或具备冶炼能力的铸造企业,其余为独立轧钢企业、金属制品企业等钢铁产业链上下游的工业企业,这些行业企业是否能与钢铁联合企业同步纳入全国碳市场未有定论。此外,关于独立球团企业、冷轧企业、金属制品企业等是否纳入碳市场?如何分配配额?仍需要进行大量基础性研究。这将进一步增加主管部门管理、行业总量测算和企业碳交易策略制订的难度。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