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碳市场”的同时要做好三个市场的衔接
说起市场化“控碳”,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碳市场”。然而,“碳市场”并非唯一的市场化“控碳”机制,绿证市场、绿电市场也同样能够发挥“控碳”作用。
在上述三个市场当中,“碳市场”在我国起步较早,2013年已在部分省市启动
试点;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2017年,我国启动全国绿色电力证书自愿认购交易。2021年9月7日,全国绿色电力交易
试点启动。至此,碳市场、绿证市场、绿电市场在全国范围内均得以启动。
“绿证市场和绿电市场,是通过负荷侧消费绿电的方式促进绿色能源更多地取代化石能源以实现‘控碳’;‘碳市场’,是通过增加碳排放企业生产成本的方式促进化石能源低碳转型来实现‘控碳’。”谈到三个市场的关系,黄少中认为尽管它们各有特色,但功能基本相同,都是为了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国网能源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兼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马莉曾刊文指出,绿电、绿证、碳交易等“绿色交易”之间协调性不足。比如,“碳市场”核算体系对企业绿电消费尚未做精细化考虑,如果用户购买的绿电不能直接体现到碳排放核算中,就会影响用户购买绿电的积极性;再比如,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绿电等体系与
CCER碳减排体系相对独立,对可再生能源形成双重激励,对有考核责任的用户形成重复考核,电力市场可再生能源政策和碳市场政策之间需加强协同。
“三个市场应该各自发挥优势、克服自身缺点,尽快实现衔接和融合。”黄少中认为,要避免出现重复考核或者重复激励的问题,要顺畅绿电、绿证与碳排放权配额的抵扣关系,更应避免一份绿电分别在三个市场重复交易、重复获利。
至于如何形成促进绿电、绿证和碳交易等“绿色交易”协调的体制机制,马莉建议,一是探索绿证作为用户侧间接碳排放核算的凭证;二是推动电力行业控碳减碳政策关联耦合、彼此配套,尤其是避免可再生能源相关政策之间出现交叠重复;三是加快完善绿色电力证书体系,推动绿证的国际互认。
“目前,这三个交易市场还只是好看而已,规模都比较小,即便三者实现联动,用途应该也不算特别大。所以,今后必须要完善市场,提升交易量,使之具有发现价格和定价的能力。关于这方面,还有很多很多事情需要做!”林伯强分析说。
中国绿色电力证书认购交易
平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有5000多名认购者,共认购超过309万个绿证(其中包括补贴绿证、无补贴绿证、绿电绿证)。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去年启动的首批绿电交易试点共成交电量近80亿千瓦时。在碳交易方面,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公布的数据,在第一个
履约周期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配额近1.8亿吨、累计成交金额近77亿元,规模不大。而今年以来,“碳市场”依旧低迷,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中旬,约有70个交易日成交配额以两位数计。
“由于‘碳市场’刚刚起步,对碳排放权配额的分配有些宽松,以至于各市场主体基本能完成指标任务,即使个别企业遇到困难,其所归属集团还可以通过内部企业相互调剂配额来帮其完成指标,不需要到市场上购买。因此,当前‘碳市场’还不够活跃,表现为交易规模不大、交易价格不高。”黄少中说。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