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性问题引警惕数据质量难关待突破
除了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碳市场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基本生命线是数据。生态环境部方面表示,准确可靠的数据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效规范运行的生命线。为严厉打击发电行业控排企业碳排放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加强碳排放报告质量监督管理,保障全国碳市场平稳健康运行,2021年10月至12月,生态环境部组织31个工作组开展碳排放报告质量专项监督帮扶。而根据其监督调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中碳能投科技(
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碳能投”)、
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创碳投”)、青岛希诺
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希诺”)和辽宁省东煤测试分析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辽宁东煤”)共4家机构的碳排放报告数据弄虚作假等典型问题
案例。
在公示案例中,生态环境部详细解释了四家机构的具体问题。从中创碳投“受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委托核查控排企业碳排放报告工作程序不合规,核查履职不到位,核查工作走过场”,到青岛希诺“工作程序不合规,核查工作走过场,核查结论明显失实”,再到辽宁东煤“为集中补测元素碳含量的控排企业出具虚假分月报告,帮助企业规避使用缺省值”以及中碳能投“篡改伪造煤质检测报告数据及关键信息,指导企业制作虚假煤样,碳排放报告质量失控”,这其中有失职行为,更有明显造假现象,值得警惕。
这些数据失真和造假的案例,引发了人们对于碳市场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的担忧。尽管碳市场存在一些数据造假的情况,但这只是部分企业的情况,并不具备普遍性。但通过这些案例的曝光,也说明保证碳排放相关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是未来碳市场需要重点关注和开展的工作。
记者发现,涉及“作假”机构往往在监测原始数据环节就出现了问题。业内专家也表示,目前,监测、报告和核查(MRV)机制是确保碳排放数据质量的通行措施。在这一机制中,监测和核查环节比较容易出现造假。
实际上,除了企业自身,不同主体对碳排放数据作假或有不同动机。横琴数链数字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陈钰什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例如,个别地方政府可能出于通过国家碳排放考核和保护地方税收考虑,对地方碳排放统计数据偏离真实值的情况选择性忽视;而从碳排放企业本身来看,地区和行业纳入控排名单的企业,其超额碳排放量须从全国或者地方碳市场购买。若能通过操纵数据将排放量降低至10%至30%,则其当年可减少5000万元到1.5亿元不等的支出。而原本应该起到“监督”作用的碳核算机构,协助“作假”的利益可能远超其基本的核查费用。
“再加上随着‘双碳’目标的出台,企业
碳核查和
碳管理的需求剧增,然而此前市场并没有足够的存量人才库来支持。由于核查周期紧张,往往存在隐患,过于匆忙的数据核查工作可能造成疏忽甚至引发共谋。此外,也出现了‘挂名’导致的核查人员专业水平不足等问题。”陈钰什也从客观限制等方面分析了原因。
对此,鲁政委表示,为了保证数据量,首先应该不断完善现有的MRV机制,通过不断完善碳排放相关数据报送的规则和流程,确保碳排放相关数据报送的统一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从而保证最终碳排放核算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碳市场奠定良好的数据基础。
王遥则认为,在交易监管机制层面,需加强顶层立法的处罚力度,强化地方监管严查数据造假。依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目前最多只能处以控排企业3万元罚款,且缺少对第三方核查机构的罚则,与动辄上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造假收益相比,无法对企业和第三方形成震慑。因此,建议加快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提升碳市场上位法的法律层级和效力,加强对违规报告与核查的追责力度,形成对第三方服务机构和控排企业的有效约束。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