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对社会和公众的正面效应
第二个正面效应是从社会和公众的角度来考虑。习总书记在就任之初,就给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表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但在这样的一个利益实现过程中间,伴随的矛盾非常明显,我们现在正处于矛盾凸显期。如果从中国现代的中等收入阶段特征看,公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空间已被极大激发起来,期间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是超常增长或倍增的,因此政府承受着很大的实际压力。
客观讲,绝大多数人是比过去过得更好了,但民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却大打折扣,现在在很多场合,人们幸福感非但没有上来,甚至不升反降,伴之焦虑和纠结。其实,很多经济体在中等收入阶段也碰到类似问题。我们看到的基本经验事实是,前面大概100年的时间段,有差不多100个国家或经济体走到了中等收入阶段,能相对顺利走过这个阶段、真正毕业走进发达国家俱乐部的还为数不多,二战以后主要就是日本,还有这些年终于上来的韩国,还有华人经济圈里的新加坡。大量其他
案例,是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面对着凸显的社会矛盾,掉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一蹶不振几十年,最典型的就是拉美国家。
中国在这一阶段,同样也面对实际挑战,因此一定要处理好整个社会公共品供给问题,提高老百姓满意度。怎么提高?需要有机制创新,机制创新又连接着PPP:通过公私合作使政府继续发挥作用,把其他力量合在一起,比如企业、专业机构、社会组织(包括非盈利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等等),不仅壮大了资金力量,而且各个主体之间在运营管理和绩效提升上形成了优势互补,各方运用最有优势的特长,去管理自己最擅长防范的风险。这样就可以使公共工程在建设和其后的运营过程中,质量水平、绩效水平、管理水平等得到提升。从经济学的范畴而言,PPP就是形成资金绩效提高,使老百姓得到实惠的这样一套制度安排和机制安排。
在具体的公共工程和公共服务项目中,政府方面,它具有的相对优势是稳定整个局面的考虑和对通盘发展战略的把握,要做好政策要领之间的匹配衔接;企业最有相对优势的,是它天然关心对PPP项目投资的回报,在商言商,为了取得投资回报,企业进来后,会在大的发展经营战略背后抓住关系成败的一系列细节,通常,PPP合作项目是由企业发挥主导运营作用,企业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在建设和运营中提高绩效水平、提高服务水平,实际的结果是使老百姓受益:公共工程工期得到保证甚至缩短,工程质量得到提高,同时运营以后的服务效率和态度有保证,从而使得老百姓提高满意度。
以刺桐大桥为例,随着90年代初厦门国际机场的建成,从厦门到泉州的车流迅速上升,因此,作为泉州咽喉要地的刺桐大桥必须尽快建成,但当时造桥的投资测算下来要3亿多,泉州市政府财力有限,那么它注意到,既然已经有BOT的概念,有没有可能让民间资本为主来做。开始泉州市政府也找了一些外资,但没有谈拢,泉州当地一位姓陈的企业家却对这个项目很有积极性,于是跟政府很快谈拢了这件事情,正式启动刺桐大桥的建设。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