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全球95%的减排政策都没什么效果?

文章来源:知识分子丁雨田2024-11-26 14:33

复杂多面的政策影响

 
koch认为某些措施如果仅是单独实施,则无法有效实现大规模减排,例如,依赖于补贴和法规的政策方案,尽管是常见的,但如果不与碳税和能源税相结合,其效果仍然不甚理想。当被问及模型突显的、大量的、无效的措施,Koch只是说,“研究重点是找出哪些措施能显著减少碳排放”。
 
以工业领域为例,研究发现,中国在2016年左右单位GDP碳排放量显著减少。这一变化与2013年启动的七个省级碳交易试点项目存在一定的滞后关系,这些试点首次要求高能耗的工业企业为其二氧化碳排放支付费用。此外,2016年中国减少了对化石燃料的补贴,并在2015年强化了能源效率投资的融资机制。
 
2011年10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及深圳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3年,上述七省市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钢铁、水泥、化工等多个高能耗、高排放领域。
 
七个试点省市既有相同设计,也有不同探索。相同的是,各试点省市都制订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明确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基本规定和有关程序;都将交易主体范围主要确定在所辖高耗能、高排放企业,交易产品以二氧化碳为主;都设定了碳排放配额总量目标,或者碳强度控制目标;都建立了碳排放报告与核查体系,完成了对参与企业的碳排放盘查。同时,各试点省市都在积极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登记注册系统和交易平台的建设,对本省市试点范围内配额的发放、转让、上缴、注销等进行统一管理。
 
不同的是,各地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产业结构不同,试点政策也不尽相同。很多政策无法直接套用欧盟或其他省市的经验。
 
例如,湖北将综合能耗6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138家重点工业企业纳入碳交易,涉及电力、钢铁、水泥、化工等12个行业。深圳处于工业化后期,重化工业非常少,无法套用欧盟经验或湖北经验,所以深圳除了工业企业,还有大型公共建筑、公交汽车以及一些IT企业都纳入碳交易的范围,使碳交易范围进一步扩大[4]。这些广泛的试点工作,为全国碳市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根据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于2021年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研究“中国区域碳市场试点在减少企业排放方面的有效性”,尽管碳价较低且配额流动性不足,中国的区域碳排放交易试点在早期交易阶段(2013至2015年)有效减少了企业的碳排放量[5]。其减排幅度达16.7%,与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在第二阶段交易期(2008至2012年)中实现的8%至12%的减排效果相当[6][7] 。
 
然而,中国与欧盟受监管的企业选择了不同的减排途径。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促使德国和法国的制造业企业减少了天然气和石油产品消耗,而中国的区域碳排放交易体系所监管的企业则增加了天然气的使用。因为中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转向天然气仍然可以减少碳排放。这说明在2013至2015年间,中国工业降碳还处于早期过程,降低碳排放的路径是有迹可循的。
 
当2013年的政策信号亮起,调整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中国工业降碳的重要渠道。提高技术节约能源和能源结构调整提高了生产成本,政策的监管也同样提高了成本,这些成本部分转嫁到劳动力投入中,对就业造成了一定影响。工业企业选择提高低碳创新提高能源效率,减少劳动力投入(例如提高自动化设施比例,推广智能技术减少劳动力需求)来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8][9][10]。因此ETS对试点工业企业的影响是复杂和多方面的。
 
但是,研究也表达了中国碳市场试点的一些潜力,2013-2015年七省市碳市场碳价不高,低于加州和美国。如果提升至加州水平,可以预计再减少8.83%的碳排放;如果提升至欧盟水平,预计再减少20.39%的碳排放。较低的碳价不足以实现气候雄心。中国碳市场在地方试点阶段的碳价在各地有所差异,但总体上价格较低,约在20-50元/吨之间。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首日开盘价为48元/吨,收盘价为51.23元/吨[11]。此后,碳价呈现稳步上升趋势。2022年,全国碳市场的碳价在50-60元/吨之间波动。2023年,碳价持续上涨,年末收盘价达到79.42元/吨,较前一年大幅上涨[12]。2024年4月,全国碳市场碳价首次突破100元/吨,显示出市场活跃度和碳价发现机制的逐步显现。
 
过去十年,中国碳市场的碳价经历了从地方试点的低价位,到全国市场启动后的稳步上涨,直至近期突破百元的过程,反映出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和碳减排力度的不断加强。
 
回到《科学》的研究,研究假设,如果41个国家在2030年前所有政策都按平均效果实施,排放差距将缩小26%;如果按最大效果实施,差距将缩小41%。然而,研究同时指出,即使这些国家复制过去的成功,仍需要相较于目前四倍以上的努力(最大效果下是1.5倍),才能缩小排放差距,达到《巴黎协定》的目标。
 
“低效、甚至无效的气候政策显然会削弱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对于削减碳排放的雄心和努力”,Koch说,政策制定者可以从以上69个有效案例中吸取成功经验,确保气候政策实现有意义的减排效果,现在还来得及修正船头,使政策影响重回正轨,并加大马力。
 
 参考文献:
 
[1]Xiaoying You, AI analysed 1,500 policies to cut emissions. These ones worked, Nature, 633, 8028, (15-16), (2024). 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4-02717-7
 
[2]Annika Stechemesser et al. ,Climate policies that achieved major emission reductions: Global evidence from two decades.Science385,884-892(2024).DOI:10.1126/science.adl6547
 
[3]United Kingdom Emission Trading System (UK ETS) allowance (UKA) futures pricing from May 2022 to October 2024, Statista 2024, 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1322275/carbon-prices-united-kingdom-emission-trading-scheme/
 
[4]人民日报,解码碳交易试点:7试点省市累计成交额近13亿,2015,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410/c1001-26823929.html
 
[5]Cui, J., Wang, C., Zhang, J., & Zheng, Y. (2021). The effectiveness of China’s regional carbon market pilots in reducing firm emission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8(52), e2109912118. https://doi.org/10.1073/pnas.2109912118
 
[6]J. Colmer, R. Martin, M. Muûls, U. J. Wagner, Does pricing carbon mitigate climate change? Firm-level evidence from the European Union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 (2020). https://www.ssrn.com/abstract=3725482.
 
[7]Dechezleprêtre, A., Nachtigall, D., & Venmans, F. (2023). The joint impact of the European Union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on carbon emission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118, 102758. https://doi.org/10.1016/j.jeem.2022.102758
 
[8]C. McKinsey, Pathways to a low-carbon economy: Version 2 of the global greenhouse gas abatement cost curve (2013). https://www.mckinsey.com/business-functions/sustainability/our-insights/pathways-to-a-low-carbon-economy#
 
[9]N. Bloom, C. Genakos, R. Martin, R. Sadun, Modern management: Good for the environment or just hot air? Econ. J. (Lond.) 120, 551–572 (2010).
 
[10]G. A. Boyd, E. M. Curtis, Evidence of an “energy-management gap” in U.S. manufacturing: Spillovers from firm management practices to energy efficiency. J. Environ. Econ. Manage. 68, 463–479 (2014).
 
[11]经济参考报,全国碳市场首日成交2.1亿 后续价格仍有上涨空间,2021,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21-07/19/c_1127668200.htm
 
[12]IIGF专刊|2023中国碳市场年报,2024, https://iigf.cufe.edu.cn/info/1013/8404.ht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4055651号-1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