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和全面领导下,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坚持不懈、奋发有为地接续打造面向全球可持续未来的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和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发展,建设更加幸福的美好未来,并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更为宏阔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变革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也大踏步进入新时代新发展阶段。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各国必须迈出决定性步伐。”习近平主席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在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这是中国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自觉行动和政策宣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向生态环境恶化和气候变化等长远性和全球性严峻挑战、在人类急切需要一场发展方式自我革命之际的责任担当和庄严承诺。
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五方面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强调“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具有显著的主体属性、时空属性、生产要素属性和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为导向的低碳排放安全发展属性,这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现代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也对现代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密切对接及其知识体系变革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当前,国际国内学术文献和研究报告对于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概念界定主要聚焦于五个维度。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第一,对碳达峰与碳中和状态的物理量意义描述,也包括在行星阈值、地球(气候区)系统稳定和人类活动的临界要素(tipping elements)等宏观、域观和微观相结合的不同时空尺度上对地球物理-化学过程及其系统级联作用下各圈层碳循环流量(通量)动态平衡(失衡)状态的评估测度。例如,把碳达峰视为温室气体(多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由增转降过渡阶段的排放峰值平台期,具有“多峰突起、波动下降”动态发展的典型特征;把碳中和视为温室气体人为排放源与人为吸收汇之间的平衡过程,或达到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稳定状态。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 an g.com
第二,对碳达峰与碳中和状态的经济社会意义描述。例如,结合各国(地区)的发展阶段与实际情况,通过实证研究揭示欧美等发达国家传统意义上的碳达峰是一个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 “必然的、可期的”自然过程,中国等尚未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碳达峰与碳中和则是一个需要政策驱动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提高碳生产率是推动发展中国家碳排放尽早达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碳减排双赢的根本途径。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第三,对碳达峰与碳中和状态的国际权益与国际经济竞争-合作新格局塑造意义的描述。例如,把碳中和视为“人类世”世界图景中一种必要且可行的“地质塑造行为”和地理因素、外交政策等作用下的一类重大技术变革与经济变革行动,可对地缘政治产生影响。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第四,对碳达峰与碳中和进程中不断实现的包容性绿色低碳发展能力及其引致的关联发展领域(特别是基础产业、关键部门和支柱领域)的安全意义描述。例如,净零碳排放同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安全等并不具有100%的内在一致性,需要统筹考虑碳排放、资源、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治理以实现协同增效。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第五,对碳达峰与碳中和状态的文明创造意义描述和对气候资本主义的经济批判。例如,认为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是扬弃与超越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标志性事件,推动碳排放尽早达峰、积极应对以气候变化为代表的全球生态危机,需要人类社会的形态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要超越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传统意义上的工业文明发展范式,跳出绿色工业文明思维,克服西方碳减排政治的机会主义和“生态帝国主义”逻辑,积极有效应对全球经济转型中气候资本主义的多重挑战。
由此可见,碳达峰与碳中和是一个具有生态安全、技术进步、结构性改革、经济效率、社会公平、文明激励与制度变革等多维复合结构特征的现代化发展新兴问题。在国民经济与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的重大显性特征方面,碳达峰是指特定国家或地区在实现现代化的特定时期内“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经历平台期后持续下降”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是实现碳中和的中间状态和阶段性经济社会发展的显性目标。碳中和是指特定国家(地区)在特定时期通过人为固碳增汇,主要通过陆海生态系统吸收,碳捕集与利用(CSU)技术、碳捕集与封存(CSS)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SUS)等技术-管理-工程的形式,抵消人类社会直接或间接产生的碳排放量,实现净零碳排放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在物理量的规定性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碳中和=碳排放-碳汇≈0 (1)
碳中和=人为碳排放-(海陆碳汇+CCUS)≈0 (2)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在《京都议定书》强调的六种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是具有最大增温效应的代表性气态成分。式(1)中,碳排放主要是指能源消费总量中化石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剩余排放,碳汇主要是指林业碳汇、碳捕获与封存等生态系统治理和建设工程产生的固碳增汇量。式(2)中,人为碳排放主要包括化石燃料使用产生的排放与土地利用方式变化产生的排放,CCUS (carbon capture, utility, and storage)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方法进行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和工业化利用,海陆碳汇主要包括海洋吸收量、生态系统固碳量和其他地表过程固碳量,即努力实现人类活动产生的碳排放与人因工程和自然过程固碳增汇之间的长期动态平衡。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从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质的规定性上看,作为全球生态安全和环境治理的一个重要领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努力蕴含着人类对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和治理模式的不懈追求,反映了人类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积极探索。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
推动碳达峰、实现碳中和的本质仍然是如何更好地顺应当代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聚焦新时代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动能培育、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新比较优势塑造,在新的历史方位上谋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效率和动力三大变革,接续创造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通过绿色低碳循环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路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当前,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碳达峰与碳中和工作,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这些新的发展实际对人类思考解决传统常规意义上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带来的矛盾,以及对能源、资源、气候、生态安全等多重危机的交织叠加与挑战进行战略响应,提出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的新要求。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 an g.com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碳达峰与实现碳中和并非是对传统工业文明主导下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修修补补,也不是绿色工业文明思维下单单“就碳论碳”的技术改进和边际效率上的片面增量调整,而是一个既需要在开辟崭新可持续发展之路和人类文明创造意义上完成对传统(绿色)工业文明发展范式的超越,也更需要积极主动作为、下大气力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形态向更高阶段迈进,促进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循环在内的社会化大生产模式的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从而得以自主安全有效地在节约能源和资源、提质增效、减排降碳、扩绿增汇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之间系统渐进地形成稳定态自由活力与秩序的新型现代化发展过程。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在解读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构建中国特色低碳发展理论的过程中,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不仅是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对低碳发展理论的深化和低碳发展战略实践范畴的拓展,也是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主体性、时代性、原创性理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方略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新话语表述和新概念标识提炼,彰显了“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的当代中国主张,反映了21世纪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