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立后破 确保“双碳”目标如期实现

文章来源:环境经济杂志丁瑶瑶2022-04-20 08:42

既要减排又要发展

 
城市是我国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贡献了全国85%的直接碳排放。进入“双碳”时代,地区发展与碳减排要兼顾,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必须脱钩。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必然是经济增长与碳减排并肩同行。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关系”。实际上,自“双碳”目标确立以来,不少地方已纷纷以降碳为目标展开布局。尽管各地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用能现状等实际千差万别,但不少地区依托关键产业、核心技术,有梯次、差异化、有序地推动碳达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年初召开的省级地方两会上,各地纷纷晒出2021年“降碳”成绩单。
 
上海推动500家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新增50家绿色制造企业;浙江狠抓百个千亿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启动700万千瓦清洁火电、100万千瓦新型储能项目开工建设,新增风光电装机400万千瓦以上;山东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长35%,海上风电实现零突破,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均居全国首位。
 
通过清洁能源项目新增电力,电力行业碳排放将不再增加;通过推动制造企业节能技术研发,工业企业碳排放将不再增加。各地根据自身产业分工和资源特点差异,确立了不同的碳达峰碳中和路线。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灿的一项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差异化实现“双碳”目标进行说明。王灿团队研究分析了286个地级市,根据碳排放占比,这些城市可分为五类:低碳潜力型城市(115个)、低碳示范型城市(74个)、人口流失型城市(62个)、资源依赖型城市(28个)和传统工业转型期城市(7个)。
 
用城市进行举例更为直观。
 
占比40%的低碳潜力型城市多处在中西部地区,贵阳是典型代表。近年来,依靠发展大数据产业这张王牌,贵阳实现了大数据产业与实体经济同频共振。王灿认为,这类地区碳减排应以布局低碳产业体系为重点。
 
低碳示范型城市的代表多为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城市能源供应主要依靠外地调入,本地产业结构的低碳转型已基本完成,预计在“十四五”初期可实现碳达峰。王灿表示,这类地区消费侧碳减排任务压力更大一些,适宜开展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的创新,发挥引领作用。
 
而其他三类城市碳减排最难。这些城市要么是长期依赖高耗能产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困难,要么是人口流失问题严重,经济增长迟滞,与此同时,这些地区人均碳排放还相对较高。王灿建议这些类别的城市调整产业结构,运用低碳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
 
以安徽铜陵为例。这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碳减排之路相对艰难。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铜陵市委书记丁纯说,转型升级不能全部推倒重来,不能简单化“一刀切”和“切一刀”。减排应充分考虑区域资源分布和产业分工客观现实,对标国际能效先进水平进行差别化管控。铜陵靠工业和制造业起家,也必须靠工业和制造业走向未来。
 
总的来说,无论是哪一个地方,都不能脱离碳达峰碳中和这股热潮。未来城市发展都要摒弃过去的惯性发展思维,更不能简单化“一刀切”、蜂拥而上,而应以“双碳”为牛鼻子,引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推进‘双碳’必须全国一盘棋。要坚持先立后破、稳妥推进,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在首场“部长通道”采访活动时明确,中国不搞“碳冲锋”,也不搞运动式“减碳”,将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双碳”工作。
 
这种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未设置具体的能耗强度指标上可窥一斑。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同时,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这一点,在去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已经提及,会议要求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能耗“双控”,指的是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这一政策已实施多年,如今为何要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彭应登表示,能耗“双控”存在一个问题,即没有区分清洁能源和非清洁能源。清洁能源在我国西部地区比较充沛,在使用清洁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时,并不产生二氧化碳排放,所以对清洁能源进行控制意义不大。另外,如果对清洁能源丰富的地区进行能耗控制,也会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
 
新的碳排放考核机制,无疑为清洁能源的推广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减负和地方发展,兼顾了发展和减排、当前和长远。
 
“一句话,今后经济工作中,既要减排,又要发展。”上海能源与碳中和战略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吴力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后,国家将不再追求个别年份能耗强度绝对值的下降,为经济和产业周期的波动留出调整空间;同时强调能耗强度只计量化石能源,非化石能源消费不设限,为可再生能源发展留出空间,积极鼓励能源结构调整。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 ng.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