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需百万亿资金
澎湃新闻:在“零排放”普及的过程中,要解决哪些问题?
马骏:一方面是技术问题。就目前的技术路径来看,
清洁能源方面,水电、风能、光能比较成熟,跟“非绿”能源相比,光伏发电和风能发电已经可以做到平价上网。但潜力巨大的氢能、海上风能等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和做到可大规模商业化的程度。
此外,许多清洁交通工具,如电动车、氢能车还比较贵,比高排放的燃油车的成本更高。绿色建筑也比普通建筑的成本更高,在北京“零碳建筑”的建筑成本平均每平方米比传统建筑要多出一千多元。许多零碳技术已经有了,但主要是成本较高,因此经济效益达不到私营部门的目标,所以未来还需要加大研发,把成本降下来。
就一些高碳行业来讲,比如煤炭开采和煤电行业,如果没有成熟的、具有经济性的碳捕捉技术的话,这些行业以后可能要被完全淘汰。目前碳捕捉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其原理是将排放的二氧化碳捕捉后埋藏在地下,或捕捉后利用起来制造其它原料等。但到目前为止,碳捕捉的技术还不具备经济性。在碳中和的背景下,高碳的能源行业如果无法实现这类技术革新,将会完全退出市场,被清洁能源替代。
另一方面则是资金问题。我牵头的《重庆碳中和目标和绿色金融路线图》课题研究显示,如果重庆市(GDP规模占全国比重约1/40)要实现近零排放,未来30多年累计需要低碳投资(不包括与
碳减排无关的环保类的绿色投资)8万多亿,这是一个较小的省级经济体所需的资金规模。
就全国来看,目前只有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牵头的《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测算过一个数字,为了实现碳中和,2020年至2050年中国需新增绿色投资约138万亿元,超过每年GDP的2.5%。
所以,所需绿色投资规模在百万亿以上是比较确定的,到底是一百万亿还是几百万亿,还需更多研究。
澎湃新闻:未来百万亿的资金投入如何实现?
马骏:以过去几年绿色金融发展的经验看,在绿色投资中,靠金融系统动员社会资本的比例占了90%左右,政府出资在10%左右,碳中和所需要的投资的来源构成应该也类似。这是中国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在发展中国家,政府财政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要满足规模庞大的绿色投资需求,就要以社会资本为主。即便是在发达国家,社会资本仍要占据主要部分,一些发达国家公共财政在绿色投资中的比例在百分之二三十左右。
澎湃新闻:如何动员社会资本投资碳中和项目?
马骏:要让它们能有合理回报。按照目前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发改环资〔2019〕293号),总共有211类绿色项目,我认为其中大部分项目是有经济效益的。比如,许多污水处理、固废、清洁能源等项目是有合理的投资回报的,银行和
绿色债券市场也愿意给这些项目提供融资。
有些绿色低碳项目属于半公益性的,如某些海绵城市、部分绿化和林业项目、矿山修复、土壤修复等,这些项目或者没有收入,或者回报率达不到社会资本的预期。社会资本不会自动进入这些领域。对这些项目,政府可以用许多办法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如:政府出部分资金,或者出些便宜甚至是免费的地,或者给与低成本且较长期限的资金,或者提供担保,或者将盈利性和公益性项目捆绑,或者提供某种生态补偿机制,以上办法亦可多项并举。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