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
碳中和”成了今年两会的热词。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的重点工作包括扎实做好碳达峰、
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
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这两个热词中的“碳”即指二氧化碳,“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碳中和”是指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被植树造林、
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
去年9月,这两个词正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达峰、碳中和的推进牵涉到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转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等多个领域,所需投资规模巨大。据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测算,中国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2020年至2050年能源系统则需新增投资约138万亿元,超过每年GDP的2.5%。
“如果要满足这么大规模的
绿色投资,90%左右要靠金融系统动员社会资本,财政的能力相对有限,这是中国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要面对的现实。”中国金融学会
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
下一步,我国的低碳发展之路应如何谋划?碳达峰、碳中和将如何改变经济社会运行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目前离实现碳中和、碳达峰还有哪些差距?马骏在专访中一一解答。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