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生物多样性信用标准体系的机遇与挑战
研究开发创新的生物多样性信用标准体系,既是难得的机遇,也面临极大的挑战。
为落实《巴黎协定》的目标,众多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积极姿态,采取措施减少碳排放,并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深植根于商业模式与战略决策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制定减排蓝图,并在自愿碳市场中积极采购碳信用,以期兑现承诺。然而,部分企业所购碳信用源自存在瑕疵的减排项目,这不仅引发了市场对碳信用价值的深切忧虑,更可能为企业贴上“漂绿”的标签带来负面影响。
在此背景下,多重效益的碳信用越来越被企业所青睐,被纳入企业ESG战略中以确保与企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愿景同频共振。高质量的碳汇项目,以其与企业业务的紧密关联、高度的社会责任匹配度及多重效益并举的鲜明特征,成为企业实现
碳中和目标的得力助手。它们不仅助力企业达成自愿
碳中和愿景,更在促进社区繁荣、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展现重要贡献。因此,聚焦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探索并开发新型生物多样性信用与
碳减排标准体系,已成为企业获取高质量碳信用、圆满完成ESG披露与碳中和任务的关键路径,更是企业赢得ESG高评级、树立绿色形象的有力保障。
作为一项新生事物,生物多样性信用标准体系的建立也面临复杂而艰巨的挑战。其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的量化和计量监测上,其难度远高于碳信用项目,同时还伴随着高昂的成本费用。此外,项目的成效和真实性难以评估,为建立买方的信心带来了难度。
一是量化难题。相较于碳汇能够准确量化和标准化评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效果往往难以用明确的单位准确量化和衡量,也难以进行标准化评估。因此,要建立跨学科团队,整合生态、社会和金融领域的专业人员,提供科学的方法进行生物多样性综合考量,以全面监测和评估项目的实施。
二是监测和核查成本较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是长期过程,需要持续的监测和第三方独立核查才能准确反映其真实成效。此外,除了让购买者相信投资会带来实质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增益外,也要考虑项目整体的投入产出比。因此,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新技术的使用必不可少。
三是政策和法规的复杂性及利益相关方的挑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政策要求存在较大差异。项目开发需要在不同的法律框架下寻找合适的空间,确保合法合规。此外,生物多样性信用项目涉及的利益相关方较多,利益和目标可能存在冲突,因此需要平衡各方利益,形成共识,实现共赢。
四是项目的可持续性。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要求持续的投入与支持,以确保各项保护措施得以有效实施。同时,这些项目的监测成本同样高昂,需要不断投入资金以跟踪和评估保护成效。资金问题往往成为制约项目持续性的关键因素。确保生物多样性信用项目的可持续性是艰巨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随着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不断推进,企业和投资者在ESG披露和企业碳中和上的投入日益坚定。购买生物多样性信用是正面展示、组织积极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投资与行动。因此,促进以碳汇标注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生物多样性信用机制的建立,不仅是企业实现ESG目标的路径之一,也是实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举措。
(文/陈元哲 李怒云 作者工作单位:中关村绿色碳汇研究院)
原文刊载于《绿色中国》A(上半月)2024年11月号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