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保险新政:引导内源性改革 护航低碳转型

文章来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任玉洁 傅奕蕾2024-06-06 09:20

转型升级中绿色保险的机遇与挑战

 
(一)宏观层面:行业转型面临的改革机遇与发展困局
 
当前我国保险业尚处于转型发展的变革时期,多项政策引导保险业通过内源式改革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发展绿色保险为深化保险业改革注入动力。尽管保险行业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速的行业之一,但整体仍处于发展初期,目前正面临着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问题。
 
仅从保险结构来看,2023年,根据原中国银保监会统计,2023年度我国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5.12万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36万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3.76万亿元,占总保费收入的73.44%,而美国这一比重仅约50%。就财产险来看,其内部的产品结构较不平衡。2022年,车险的市场份额最大,占比为64.58%,责任保险和农业保险等其他险种比例均低于10%。
 
保险结构的不均衡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在此背景下行业改革的内驱动力较为强烈,绿色金融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新业态与转型过程带来的风险管理诉求等为保险业丰富业务结构提出新的需求,对保险行业的结构调整也将起到一定助推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保险行业的路径依赖,增强对单一结构隐藏风险的应对能力。
 
但从宏观经济发展周期来看,现阶段经济周期性放缓、高通胀等因素对于保险业整体改革带来一定的挑战。保险行业具备顺周期的特征,经济发展的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保险供求的变动,从而引起保险业的波动。
 
现阶段中国正处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一方面负债端的市场需求受限,长周期、高风险的创新投入体系的建立仍须长期投入;另一方面资产端的估值和再投资压力都相对较大,长期股权投资资产减值风险备受关注,信用风险防控压力尚存。在此环境下保险公司深化改革也面临发展困局,尤其在绿色保险发展初期,缺乏足够数据积累、对新兴行业的理解与适应时,创新可能加大保险行业经营压力。
 
(二)微观层面:新型风险带来的市场需求机遇与应对困局
 
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将出现新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政策及法律风险等,为发挥绿色保险的风险分散作用提供更多元的市场需求。具体来看,转型过程中的市场风险包括气候变化对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例如,气候变化背景下高碳类产品和服务不再受到消费者青睐、原材料价格波动等;技术风险是低碳生产、能耗提升等技术升级和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包括清洁能源、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将对原有的企业生产成本构成、供应链等产生影响;政策与法律风险则表现在监管部门及立法机构的治理情况将随气候变化不断演变,整体趋严的政策要求可能影响传统生产活动。
 
贯穿市场、技术、政策与法律间的风险恰是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保险发挥作用的新机遇,保险公司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缓冲器”,新兴风险的出现也为保险公司高质量发展拓展了新空间。譬如当前针对“转型效益”“碳资产”等要素的新型责任保险和财产险等品种陆续出现,虽然目前尚未全面运用,但对于提升保险行业发展质量、丰富保险行业产品业态等提供了更多可能。
 
同时,也需要看到当前绿色保险产品难以规模化发展的现实困境。
 
从保险公司内部情况来看,一方面,保险产品的设计需要数据作为支撑,转型类保险的设计离不开大量的企业排放等绿色数据信息,目前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仍在完善中,叠加部分新兴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缺乏足够的数据积累,使保险机构难以获得高质量的数据,将对保险公司的产品设计带来挑战。另一方面,金融与产业的跨行业壁垒仍然存在,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目前保险机构在内的金融体系中对产业转型风险的理解与认识仍较为有限,转型类保险产品的开发需要保险从业人员既对保险产品本身有深度的认识又对环境科学、能源等专业知识较为熟悉,这对转型保险的开发也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从外部因素来看,一方面,转型保险的开发本身也会容易受到政策影响,且目前市场化程度较低,例如,环境责任险在相关政策强制试点、保费补贴等政策退坡后,相关产品销量也逐渐回落,而转型类产品目前处于利基市场,市场需求量较小,保险公司难以通过转型保险自身的收益来平衡相关的人才培养、产品推广等成本;另一方面,信息不对称、需求不清晰等问题限制了转型保险的开发,目前企业仍较难设定科学稳定的转型目标,转型风险也尚未全面暴露,因而对节能降碳类的保险产品需求也不明确,对保险产品的开发及推广带来挑战。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4055651号-1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