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气候适应相关投融资情况
自2022年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公布气候投融资
试点名单的通知》确定了首批气候投融资
试点地区名单,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各试点地区投融资项目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3年底,试点地区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项目库的建设工作,积极探索促进资金与项目的对接,试点地区的项目库入库项目达3086个,涉及资金4500多亿元。当前气候投融资作为我国
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占据我国
绿色金融总量的较大比例。然而,大部分气候投融资都基于减缓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等目的,气候适应性投融资占比较低。同时,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的研究表明,全面提高中国基础设施的气候适应能力将会在未来五年内带来近5000亿元的年均资金缺口(如下图)。
图1: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各领域资金供需情况
数据来源:WRI官网
仅依赖于公共部门资金,无法填补气候适应庞大的资金缺口。拓宽融资渠道,加速私营部门参与气候适应投融资是当务之急,政府应引导金融机构因地制宜的开发新型融资工具来满足气候适应的资金需求。例如深圳市基于其沿海地理位置与生态环境特征,通过开展红树林湿地修复项目来增强应对风暴潮的能力,降低被潮水淹没造成的损失及保护沿海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在项目融资方面,除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外,深圳市还引入社会资本,在民间发起红树林环保公募基金会,与国内外相关机构与非政府组织(NGO)开展合作交流,建立了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并成立国际红树林保护专项基金,从而推动企业、NGO等私营部门在气候适应方面的投融资。同时在创新金融产品方面建立蓝色
碳汇保险补偿机制,发行红树林
碳汇指数保险,并计划在红树林保护慈善信托等方面进一步探索。通过开展红树林湿地保护修复等工作,深圳市提升了生态效益,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成为我国第一个完成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的城市公园,每年可提供生态服务估值1.92亿元。因此,通过政府部门资金投入与制定政策来引导私营部门加强在气候适应领域的资金支持,不仅利于应对气候风险,降低影响与损失,也有助于更好地发掘生态价值,对社会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