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市场发展剖析与未来发展之我见

文章来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吕学都 等2023-10-26 09:24

对促进中国碳市场发展的几点观察和建议

 
(一)加快涉碳立法进程,依法推进“双碳”工作、保护碳资产
 
自我国宣布目标以来,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积极响应,着手推进相关工作。然而,立法进程尚未与其完全同步。未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速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碳市场的发展和运行。
 
一是修订相关法律,如物权法等,明确增加碳配额和碳信用资产的确权条款。将碳配额和碳信用的资产属性写进法律文本中,规定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无故侵犯他人所拥有的碳资产权益。
 
二是出台新法规或修订现有法规,确保碳市场的健康发展和良序运行。可参考现有关于证券交易和大宗商品交易等相关的适用法规,出台新法规或在已有法规基础上增加覆盖碳交易的条文,为碳交易的发展和运营建立“护栏”、保驾护航。
 
三是通过法规界定碳配额和碳信用的有效期,为碳金融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切实保障。例如,明确所有已分配的排放配额可用于当前和下一个履约周期,确保CCER从签发至使用期限内始终有效。这将为投资者提供一个明确的信号,有助于他们制定长期的投资策略,进而推动大规模低碳技术投资。
 
四是通过法规或政策,明确低碳技术投资带来的碳减排效益的权属和处理办法。当投资者确信他们低碳技术产生的碳减排信用将属于投资者,并成为投资的财务回报的组成部分时,必将吸引大量的资本踊跃参与,大幅促进低碳技术的创新和投资,助推中国碳市场的长期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二)加速扩容碳市场,建立碳市场调配库(池)
 
建设和运行一个高效、活跃并能真正发挥其潜在作用的碳市场,需要有合理的、符合市场逻辑的系统性和策略性的设计。碳市场的设计应确保有足够的低边际减排成本的行业和实体包含在体系中,使资源配置得到优化。边际减排成本低的行业和企业将获得资金,投向更先进的低碳技术,以最经济的方式实现相同的减排目标。
 
为增加市场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不仅需要碳市场涵盖更多行业和不同技术水平的企业实体,还应鼓励那些采用先进低碳技术的、原本不在碳市场覆盖范围内的行业和企业,以获得减排信用并进入碳市场进行交易。在一个灵活且开放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边际减排成本选择合适的减排或交易策略,同时更有能力灵活应对市场的变化和风险。加之碳市场所具备的金融属性,使之能吸引更多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参与,从而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度。
 
许多控排企业在参与交易过程中担忧在履约临近时,无法买到充足的碳配额或碳信用。为缓解这样的顾虑和担忧,确保碳市场真正服务于企业的发展和履约,可以考虑创建一个国家碳配额调剂库(池)。这一机构的功能与目前我国油气储备库和粮食储备库相似,旨在保障企业的履约,稳定市场,并打击过度的投机行为。若市场设有此类调配库(池),将增强企业参与碳交易的信心。
 
(三)开放资本进入碳市场,募集更多资金投入低碳技术
 
当前的碳市场规则限制了投资机构和银行的参与,这主要是为了避免潜在的市场炒作和市场扰乱行为。但同时也抑制了投资机构将资本投入绿色低碳技术领域,这与建立碳市场的初衷相违背。为此,应创新市场设计,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碳市场,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用于先进低碳技术投资。同时,应鼓励金融机构研发更多以碳配额、碳信用为基础的创新金融产品和衍生品,如碳信托、碳质押、碳债券、碳期货等,促进碳金融和气候金融的发展。这将有利于深入挖掘碳市场的金融潜能、活跃交易环境,促进资本向绿色低碳技术流动。
 
(四)利用碳配额分配或拍卖机制,引导资金投向欠发达地区
 
中国的区域和行业发展存在显著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也反映在碳减排的边际成本上。在设计碳交易体系和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个特征。在确定碳排放配额分配和拍卖,以及推进自愿碳减排项目时,可以在总碳减排强度和目标不变的前提下,为欠发达地区提供更多的配额和项目机会,而相应地对发达地区设置更严格的配额,并减少其项目机会。这不仅可以引导资金和项目流向欠发达地区,促进全国碳市场均衡发展,还能提高碳市场的活跃度,从整体上降低减排成本,并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然而,这些安排必须基于国家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承受能力。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始终是一国首要考虑的因素。
 
(五)确保碳配额和碳信用的高质量高品质
 
最后,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质量问题。碳市场的形成完全基于政策,并由严格执行政策和法律来建立和维护其信誉。碳市场的设计和碳市场政策的制定,必须要确保市场中交易的基础标的——碳分配配额和碳抵消信用——具有可信赖的高质量高品质。碳配额的高品质,主要取决于配额的分配办法及配额的稀缺程度;而碳抵消信用的质量和品质,则取决于自愿减排的方法学是否严谨、项目备案(或批准)的审核是否严谨、项目排放的监测和报告及核实是否严谨。
 
方法学的不严谨和数据收集的不严谨甚至造假,对碳抵消信用的质量和品质都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导致碳市场的崩溃。为确保碳市场的稳定和信誉,必须有严格的法律和政策来打击造假行为,建立严格严谨的方法学体系、项目审查体系和项目减排量核证体系,保障碳配额和碳信用的高质量特征,从而保证中国国家碳市场的品质,在全球碳市场中赢得良好信誉。
 
1、智库文章来源:我国碳市场发展历程、问题及建议丨成果简述
 
作者注:观点越辩越清晰、真理越辩越明。本文试图激发对中国未来碳市场如何更好发展进行更深入思考、讨论甚至辩论,而非要妄议过去及现在的政策、措施和实践,更不是要强加作者的看法和观点。因此,本文作者欢迎读者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欢迎读者提出批评意见。
 
— END —
 
作者丨吕学都,国家气候中心原副主任;许浩,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碳中和实验室负责人;于冰清,腾讯战略发展部碳中和高级项目总监;陈齐家,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腾讯碳中和实验室实习生;杨舒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腾讯碳中和实验室实习生
 
编辑丨王秋蓉
 
来源丨《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3年10-11月刊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