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愿碳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双碳”目标宣布以来,中国企业积极响应,多家互联网、金融、制造等领域的龙头企业纷纷披露其碳中和行动报告[26],采取较多的行动包括废物减量回收,采购可再生能源和使用新能源运输,而这几项措施都仍受到市场发展不完善,信息门槛,大部分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等挑战[27]。于是大量购买碳汇也成了很有吸引力的“减排”途径。
然而实际上,虽然
北京、福建等一些地区有碳信用项目,但一般只限于本地市场交易,探讨多年的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市场曾于2012年上线,然后2017年项目申请暂停[28]。今年6月,生态环境部在新闻发布会上再次重申CCER将力争在年内重启,使业内对其关注持续升温[29]。
媒体报道,过去两年,全国多地上市公司、中介、
碳资产管理公司都在储备林业、分布式光伏、甲烷减排等项目,预计CCER市场规模最高可达上万亿元[30]。
气候未来创始人、《碳中和时代》作者汪军告诉《知识分子》,CCER受关注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可以让更多的普通人参与到碳市场,大家期待自己身边的一些资源能够变成CCER,从而变现。目前国内使用碳抵消的多为国央企和头部上市公司,更多的参与者也可以带动整个市场的广泛性和活跃度。
汪军补充说,CCER虽然叫做自愿减排机制,但是在中国也用于强制碳交易市场的企业
履约。所以它既可以用于自愿市场减排也可以用于政策下的强制碳市场。
然而,潜力无限的CCER也面临着一些可能的挑战。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项目主管陈美安有多年气候领域的项目经验,她告诉《知识分子》,目前还不清晰的就是国内对碳抵消的需求有多大。强制碳市场配额以外还有多大的减排缺口需要CCER来补充很可能决定它未来如何发展。
汪军也提到,CCER的发展受碳市场的发展影响最大,比如控排企业的数量,配额发放的松紧程度,以及全社会减排的意愿。
2017年CCER被关停部分原因就是减排交易量小,个别项目不够规范,且供应量大于需求量[31]。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 an g.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