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愿碳市场的馅饼与陷阱:知名企业花钱忙漂绿,“碳倒爷”如何钻空子?

文章来源:知识分子于杨今奇2023-08-19 23:31

植树造林产生碳信用也难以一劳永逸

 
森林保护和管理不能直接减少空气中的碳,过多依赖于假设,真实性和额外性难以保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而植树造林,通过新树木来吸收、储存空气中的碳,产生的碳信用似乎更加切实可信,于是也往往被市场塑造成可以短期快速完成,且一劳永逸的减排方法。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在植树造林的碳信用项目中,一棵树变成碳经济商品的过程通常缺乏监管,有诸多可以造假的环节。比如,号称北美最大的植树碳信用项目GreenTrees,成立13年以来与550多个土地所有者合作,支付一笔费用请他们种树,再把这些树产生的碳信用卖给壳牌、美联航、迪士尼、微软、美国银行等大机构。然而,调查发现早年间就种在那里的树木仍可加入GreenTrees。
 
不仅如此,这些早先种下的树已经得到过政府的大额补贴,如今只需“守株待兔”,土地所有者就可以赚取额外利润,即使这些树木实际的额外减排价值几乎为零[16]。
 
这样的项目也正在中国一些农村地区酝酿,据媒体报道,不少开发商虽然对气候变化和碳排放的逻辑一知半解,却看中林业碳汇有利可图,在农村通过“卖空气赚钱”的故事希望和村中林权所有人签订委托开发协定,开发碳汇项目而获得收益,形成了一股“圈地运动”[17]。与GreenTrees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这里,很多地区被选中可能就是因为其已有林地,且有相应保护措施,若这样的开发项目得以成立,其售卖的“碳”是否有额外性,对于减缓气候变化的实际价值有多少非常值得评估。
 
即使暂不谈论造假,植树造林所能吸收的碳也有很多客观限制条件。
 
卡耐基科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冯艳蕾告诉《知识分子》,自然系统的碳循环远比市场中的碳核算要复杂。首先,树木被种下之后,一般至少需要5到10年的时间才能开始起到净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所以在造林和真正实现负排放中间还有很长的滞后性。其次,林场一般会因为物种单一的缘故,比原生林需要更多维护及病虫害防治,这带来了额外的人力需求和环境影响。
 
而最大的不确定性则来自树林实现负排放的稳定性。从碳的角度看,森林是具有两面性的。生长中的森林光合作用远大于呼吸作用,从空气中吸收碳,是天然的二氧化碳储存库;而遭到人为损害或者自然死亡的森林又会释放出之前存储的碳,从而成为排放二氧化碳的碳源。“一般来说,一棵树大致需要数十年才能够完全成熟,于是它的负排放潜在期限一般是100年。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增加,更多的山火、干旱、飓风、洪涝和病虫害会导致更多的树木被烧毁或腐蚀,一旦发生,其储存的碳也会返回大气中”,冯艳蕾说。
 
卡耐基科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孙武解释说,“目前,林业碳汇一般会签署20到40年一期或更长期的合同,但是购买或者销售林业碳汇的公司并不一定会存在这么多年。若最初的合同方已经不在了,那么谁来负责管理种植的树林呢?在此情况下,树木可能会被砍伐、被山火烧毁或受虫害侵扰”。
 
当被问及林业碳储存测算方法的科学基础,孙武表示,正因为自然系统的复杂性,一片森林的二氧化碳吸收与排放的长期测量、监控、汇报和验证(MMRV)还没有建立非常完备的体系。虽然针对生态系统的二氧化碳交换的观测网络正在稳步扩张,相关数据如何指导林业碳汇的管理仍是亟待解决的科学和政策问题。热带、寒带、温带不同类型的森林有多少新增碳汇的潜力也存在分歧。因此,MMRV研究以及能力建设已是今后美国科研资助机构的重点。
 
此外,不同的地区适宜种植的树木种类也不尽相同,气候、坡度、海拔、土壤和山火及病虫害风险等因素也可能制约森林的可持续管理。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北美大陆的西部随着山火、干旱、热浪和虫害的频发,已被认为不适合作为长期稳定的碳信用提供源区。
 
如果种树可以得到碳信用带来的收益,那么,森林若因天灾人祸被毁,其释放出的碳又由谁来买单呢?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