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两年,中国碳管理十大洞察及趋势分析

文章来源:碳阻迹原创2022-10-09 08:36

碳数据化是实现碳中和的第一步

 
没有量化就没有碳管理。这是碳管理行业的根基,也是碳阻迹创业第一天开始就奉行的原则。我们相信没有科学的碳管理,就不可能实现碳中和。
 
刚刚加入碳阻迹的国际碳管理资深专家Gregor Pecnik也带来了他的分享,他认为数据质量是企业碳管理的根基,企业应加强Scope3的数据管理(尽可能获得一手数据),注重供应链的碳管理以及通过软件工具来提高效率,管理碳足迹是大势所趋。
 
碳管理的根基是碳排放计算,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关注的话题。在碳排放计算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问题,企业界也普遍反映碳排放计算存在诸多痛点,我们也总结出几个核心痛点问题或者现象:
 
第一点,碳足迹标准缺失。尤其产品碳足迹计算的标准还是以国外为主,所以本土化标准的落地有很大空间。目前看到可喜的现象是无论国家层面、协会还是企业都在积极推动产品碳足迹标准的制定。上个月生态环境部气候司李高司长带队来碳阻迹调研时,着重也谈了国内产品碳足迹的发展以及跟国际接轨的问题,表示国家也成立了专门团队在加速推进这项工作。
 
另外还有一些行业协会,例如中国电子节能协会3年前就在推动电子电器产品碳足迹团体标准以及碳标签相关的工作,碳阻迹团队也深度参与其中,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李鹏秘书长看到这里可以在评论区回应一下哈)。
 
第二点,重复计算。大家平时会用到一些出行平台,在每一个出行平台都可以获得对应的绿色的积分,但是人的低碳行为是只有一次。换言之,一次低碳行为可以在不同的平台重复获得积分,所以在整个社会产生了明显的重复计算。
 
当然,有一些地方采取创新的措施来应对重复计算问题。例如,北京市政府建立了一个MaaS平台,用户在某个平台上获取碳减排积分之后,会自动跟这个MaaS平台进行一个数据的互通,用户在别的平台上获得碳积分的时候就会自动被识别出来,因而就无法重复获得对应的碳减排带来的收益。此外,另一个存在重复计算问题的是绿电使用。绿电如果被某些企业采购用于碳中和后,原则上这部分新能源就不能用于到当地电网碳排放因子的加权中,否则也存在重复计算。
 
第三点,碳排放因子。这个是很多同仁们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借此机会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观点。碳排放因子是企业进行碳管理的基础设施,这里面包括企业组织层面会用到的国家或者国际机构发布的一些碳排放因子,也包括计算产品碳足迹,像国际的一些LCA数据库的排放因子,正好Ecoinvent在大会前也发来了他们的贺信,祝贺本次大会圆满成功。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