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核心内容
(一)历史数据与研究结论
(1)近十年温室气体排放趋势出现反复
第一,目前的排放水平。2010-2019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出现短暂下降后又波动反弹,2019年温室气体排放达到590(±66)亿吨CO2当量,其中64%是二氧化碳,但平均增速已低于上一个十年(2000-2009年),年均增速从2.1%降低到1.3%,;1850-2019年人类活动累积排放了约2.4万亿吨CO2,其中约58%是1990年前排放的。2019年温室气体排放达到590(±66)亿吨CO2当量,其中64%是FFI领域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于化石能源和工业生产过程的二氧化碳。这与我国所说的能源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不同,IPCC的统计口径包括了工业生产过程。但是FFI排放没有考虑来自于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林业这部分的二氧化碳(Net CO2 from land use change, land use change, forestry, CO2LULUCF),CO2LULUCF比例占11%左右,如果加入CO2LULUCF,则所有的二氧化碳占比约75%。在2014年之后,出现了两年时长的温室气体排放下降的现象,但此后又开始反弹。自2017年以来,温室气体排放增长速度非常快。
第二,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能源活动二氧化
碳排放量比2019年降低了约5.8%,受经济刺激影响,2021年全球能源活动二氧化
碳排放强势反弹6%左右,达到了约363亿吨的历史新高(IEA, 2022)。其中,中国能源活动增加了4亿吨左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2)温室气体年排放增量逐步东移
2000年以来,东亚地区温室气体排放逐步超过北美,成为全球年排放量最大的区域。报告显示,整个东亚区域的排放量占全球年排放量约27%,北美仅占约12%。从每年排放量的增量可以发现,排放增长源逐步东移,越来越往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转移。
(3)温室效应的主要来源与人均视角
全球气候变化是累积排放造成的,因此需要分析累积数据。1850-2019年,北美地区历史累积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仍然为全球最高。数据显示,北美累积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累积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3%左右,欧盟则约为16%,东亚仅占12%。因此,呼吁发达国家承担更多责任并不是无理由的,发达国家累积排放量远超发展中国家。
北美地区2019年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为全球最高。澳大利亚、日本和新西兰位居第二,欧盟人均排放比东亚地区低。印度所在的南亚地区目前还处在发展前期,虽然印度已成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但人均水平总体上比较低。
(4)基于生产/消费侧的人均碳排放统计
数据观察发现,东亚地区生产性排放普遍较高,消费侧排放低,非洲地区同样如此,两者生产侧排放显著高于消费侧排放。但对于欧洲和北美,生产侧排放更低,这与东亚地区刚好相反。例如,中国生产汽车、机械、电子产品、日用消费品等用于出口,最终在欧美等国用于消费,就可能需要考虑不同的排放计算口径。因而,柴麒敏表示,减排责任到底从消费产品和服务产生,还是从生产端考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也与GDP、贸易核算方法相关。不同的统计提供不同的视角,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问题。
(5)减排技术及区域实践更为丰富
IPCC报告同时展现了积极一面:一是可再生能源及动力电池成本持续下降、技术渗透率正在提升。在过去几年,大部分新技术基本上都已经实现了跟传统火电平价。除了一些刚刚萌芽的新技术如集中光热等外,大量的新技术如光伏、风电的成本都大幅下降。二是报告统计已经至少有826个城市和103个地区提出了净零排放的目标,对减排技术起到了助推作用。三是一些国家已经实现了排放稳定的下降,这和全球2℃温升目标是一致的。
(二)未来情景与政策评估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