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分析,可以看出上海家庭出行模式呈现居住区位、住房类型和收入水平等差异,上海家庭出行模式受到家庭收入结构、年龄结构等影响。上海家庭通勤时间和通勤距离呈现倒“U”形曲线,即从市中心向外,呈现由低到高再低的格局。上海家庭出行碳排放的呈现出类似出行模式的倒“U”形曲线,高碳区呈环状分布于近郊区。家庭出行碳排放呈现高值聚集现象。家庭出行碳排放冷点区域十分显著,呈环状出现在中环线附近;热点区域主要位于浦东新区,同时嘉定安亭片区出现几个零散的热点。
公共交通(包括公共汽车和轨道交通)作为最低碳的出行方式之一,满足了大部分居民的通勤需求。调查显示,等车时间过长、换乘不方便成为居民不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两个主要原因。其次速度太慢、拥挤、价格不合理和车站距离太远作为其不选择原因。公共交通便捷性的增强会改变居民的出行方式,从而提高居民(特别是目前选择私家车通勤的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对于不少居民来说,在对通勤方式的选择上,若有住家直达工作地的公共交通,且舒适性强则很有可能放弃私家车作为其出行工具。因此,如何建立便捷、舒适的公共交通体系是构建家庭低碳出行的重要策略。当前,上海居住开始郊区化,但就业、医疗、教育等资源仍然集中于中心城区,造成了资源配置与居住空间的不匹配,形成了高的出行时间和距离以及出行的高碳排放。未来上海市应重点疏解核心、边缘城区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在新城高标准配置优质公共资源,形成多中心、多节点的空间模式;应鼓励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快速轨道交通等低碳交通体系;在完善市内轨道交通的同时,应加大中心城区轨道交通向郊区延伸;应加强地铁站点与公共汽车的顺畅换乘等等。(完)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全球气候变化涉及的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等社会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碳排放是影响全球气候增温的主要因素,如何降低碳排放成为世界各国公共政策的焦点问题之一。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一方面成为遏制全球增温的首要选择,另一方面,也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转型的方向之一。西方城市发展经验显示,当城市发展到中后工业化,随着人口和小汽车的增长,以及产业结构的“去重工业化”和“软化”,来自于居民交通出行碳排放所占比重会逐渐上升,同时,合理的城市空间设计,有助于降低出行碳排放。上海是中国人均能源消耗和人均碳排放量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上海碳排放的增长与人口增长、私家车增长、空间演变等各种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关于家庭出行碳排放的问卷调查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
调查显示,上海在不同的城市区位职住分离值有较大差异,家庭出行距离在空间上呈现倒“U”形曲线。所有受访者的职住分离空间距离平均值为28.01km。近郊区居民的职住分离最为突出,工作地与居住地的平均距离为38.44km;边缘城区与远郊区居民职住分离平均距离接近,均为18km左右;核心城区居民的职住分离距离值明显较小,仅为9.17km。这意味着,近郊区居民的平均上班通勤距离(单程)是核心城区居民的4倍,是边缘城区和远郊区居民的2倍。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笔者对上海市各区县随机投放了关于家庭出行碳排放的问卷,问卷内容包括社区环境、家庭出行情况,日常生活能源消耗、受访家庭基本情况四部分。旨在从微观层面了解上海家庭出行的行为模式、家庭碳排放的空间模式。并结合上海公共资源的空间配置和上海家庭出行行为模式选择之间的关联和错位,探讨上海低碳出行和低碳城市建设的公共政策。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问卷共发放1200份,合计有效问卷1054份,问卷有效率为88%。共对上海市1054个家庭,合计总人数2689人进行了调查。调查地点包括小区、地铁站、公交车站、上海书城、中山公园、虹口足球场、居委会等,尽量对上海市各收入层次、各职业类型、各年龄段居民碳排放情况都进行了调查。由于采用系统抽样等方式有客观上的难度性,故本次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尽量保证了样本分布的均匀性。同时,从年龄结构、家庭结构、收入结构等各个方面,将问卷调查样本与上海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比较,年龄分布与人口普查数据分布大致相同,都是20-60岁人口比重较大,青少年和老年人口较少。只有60岁以上被调查者与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占比较少,这是由于考虑到60岁以上老年人对问卷内容的理解相对较弱,所以有选择地减少对60岁以上老年人的调查。 问卷家庭结构与上海市情况相比大致相同,三口之家、四人之家和二人之家占主体。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