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成为国家重点战略,随着
碳排放权交易
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北京、天津碳交易所先后开市,如何运用碳交易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了热点话题。本文首先分析了京津冀三地的碳交易发展现状,研究了开辟京津冀区域性碳交易市场的有利条件及主要障碍。在此基础上,提出分阶段建设京津冀碳交易市场的路径设计:第一阶段,统一和协调
碳排放报告、监测、核证等制度,充分发挥清洁发展机制(
CDM)等方法,实现京津冀
碳配额地区间流通;第二阶段,实现排放总量控制,建设京津冀区域性碳交易市场。
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央地两级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落实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其中环保是一个重要领域。目前,市场化机制成为我国
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截至2014年5月23日,我国碳交易成交量累计385万吨,交易额达12501万元,成为继欧盟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碳交易市场。当前,推动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关键在于打破各地碳交易市场的封闭格局,建设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推进过程中,京、津两市碳交易市场发展较为成熟,如能率先在京津冀地区实现碳配额流通,建设大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将积极推动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更将有助于加快京津冀协同的发展步伐。
一、京津冀碳交易市场发展概况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
(一)京津冀三地碳交易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目前,北京、天津两市碳交易市场发展较为成熟,
碳金融市场化起步。自2011年我国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确定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广东省、湖北省、深圳市七省市为首批试点地区,经过几年建设,七个试点地区碳交易所均已开市,我国碳交易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作为京津冀地区的两个重要试点城市,北京市、天津市碳交易所已分别于2013年11月28日和12月26日启动。自开市以来,截至2014年7月24日,北京市
碳市场公开交易成交量累计93.3万吨,成交额累计5637万元;同期,天津市
碳市场公开交易成交量累计94.6万吨,成交额累计1964万元。
依据碳交易发展的高低水平,全球碳交易市场分为三个层次,即项目化市场、商品化市场、金融化市场。目前看,河北省的碳排放权交易属于较低水平的项目化市场,没有设置强制性的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由此,全省减排工作处于自愿阶段,主要是通过开展对外合作,围绕节能减排合作项目,限制“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及相关行业扩张,支持低碳产业发展,鼓励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具体操作上看,在河北省的火力发电、钢铁、水泥等高耗能领域落实节能减排工程,产生并且出售“经核证的减排量”(CER)。2010年2月成立的河北环境能源交易所,致力于CMD(清洁发展机制)信息服务,主要向国际机构出售碳配额,碳交易活动处于项目化阶段。并且,河北省CMD发展较快。2013年,河北大唐国际
新能源公司的两个CDM项目实现收益2444万元,同年,河北建投灵峰环保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的垃圾发电项目(位于保定市)成功注册CDM项目,估计年
碳减排量14万吨,每年
碳减排收益70万元。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