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二,环境变化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这可简称为人地关系。在农业社会中,人地关系一直是萦绕社会发展的大事,这里无需展开论述,目前许多环境史研究的内容就是从这个命题开拓的。但如果站在全球环境变化角度,我们仍可从中获得许多启迪。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可由三方面构成:其一是影响,自然环境变化无论是缓慢渐变的还是突发性的,对于传统农业社会一定会有影响,只是显著性的程度差别而已;其二是适应和调整,一个社会面对不断变动的自然环境,总会有其独特的适应和调整的方式,适应和调整的能力又与社会本身的弹性和脆弱性相联系。面对自然灾害,各种社会类型都有其独特的适应方式和调整措施;其三是作用,人类社会在生存和发展中改造了自然,其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环境本身产生或大或小的作用,当今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工业化以后,二氧化碳无节制的排放,造成全球气温增高的后果。中国历史上的传统社会同样存在这样的状况,如土地利用随着人口增多而扩展,其造成下垫面植被覆盖状况的变化。这方面我们应该回答: 过去2 000年特别是300年以来,人类活动是如何改变土地覆盖的?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理单元,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人文因素是什么?人文和自然过程是如何影响特定土地利用类型的承载力的?等等。人地关系研究是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如果说自然环境变化研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借助实验和数学模拟实现的话,人地关系则更显得错综复杂,也许目前最好的研究方法仍是依赖过往的经验总结,尤其是从历史案例中分析今天社会没有遇见过的特殊状况。IHDP计划有关历史上的人地关系专门设立了核心项目,该项目指出:历史上充满着环境压力促使社会和经济崩溃的故事,但仔细观察可以看到,这种直接的社会崩溃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适应方式,例如极度干旱可能导致社会崩溃,也可能引发创造性的水资源管理方式,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响应实际上在时空中构成复杂而多方向的网络。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命题三,相关文献记载的特征和分析方法。历史学以文献资料为研究的基础,长期积累的学术经验奠定了理解资料的独特长处。从环境史的角度而言,重要的是比较不同特征现象在时间上的变化和过程,文献记载本身在时间上的特征就是做出这种比较必不可少的基础。在历史气候变化研究上,笔者曾提出“记异不记常”的观点,主要针对见诸文献的气候事件都是异常事件,而正常年份因为过于平常而无人关注。这在统计特征上表现为分布的差异性。例如,按现代记录的统计,旱、涝和正常年的比例大体上是在3∶3∶4,在指数形态上表现为单峰型的正态分布,但实际上文献记载的旱涝和正常年份的分布为双峰型,主要原因是正常年份很少见于记载。又如,历史气候异常事件中由远逐近数量在增加,同时在改朝换代之际又形成数量低谷,这个特征是客观的变化过程,还是文献记载本身造成的,此中意义值得仔细琢磨,否则很容易得出“明清以来灾害越来越多”的简单结论。此外,由于环境史面对新的观察视角,需要探讨新的问题,传统的分析方法是否足够,这也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如前所述,IHDP提出的“适应和调整”问题,涉及社会系统的弹性和脆弱性评估,这些内容并不是传统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如何在文献资料中提炼出这些概念和相应的数据,目前并没有可以充分借助的成功案例,仍需要研究者继续努力。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