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环境史研究内容
环境史研究的内容可以归结为三大命题: 其一是自然环境本身的变化; 其二是环境变化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 其三是相关文献记载的特征和分析方法。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为了清晰地了解这三大命题,这里简要地回顾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情况。1998年9月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的IG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科学咨询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和1999年5月在日本进行的第二届IGBP大会为标志,国际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正在步入新阶段。因为在这两次会议上,IGBP提出了“集成”[1]的新概念,并提出在全球层次、核心计划层次以及区域层次等三个层次上开展集成研究。这代表了此后10年间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方向。实现在地球系统概念指导下的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目标,需要一系列区域尺度的研究来补充,BerrienMoore曾指出:区域尺度上的研究主要关注三个方面:人地关系问题,即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环境变化各方面综合研究;区域变化与全球变化的关系。[2]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组织(IPCC)发表第四次评估报告,[3]该报告由三部分组成:自然科学基础、社会影响、应对策略。虽然这个报告的主题目标是针对当前的全球变暖问题,但其内容构成值得环境史研究参考,因为它提出的主要目标与环境史并没有特别的差异。在IGBP的核心项目PAGES 计划( 过去的全球变化)中,也明确提出: “关于全球变化的决定性见识不仅来自对那些当代过程的研究,而且来自于对过去全球变化历史的重建。”此后PAGES 强调需要加强过去2000 年全球变化的研究,而这个时段正是中国古代文献记载覆盖的时段。鉴于环境问题的国际影响日益显著,并越来越多地与全球政治、经济、贸易、外交等人文社会科学问题交织在一起,迫切需要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参与协同攻关。1990 年,国际社会科学联盟理事会( ISSC) 发起IHDP ( 全球人文因素计划,InternationalHuman Dimensions Programme on GlobalEnvironmental Change) ,该计划认为,当前全球变化的核心是人类活动,社会本身确定了其环境的特征和边界,同时社会对其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受到有限与偏见的理解。为了有效地理解和作用于目前的变化,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对人类活动和作用做出全面的理解。该计划目前的主题包括: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海洋带、环境管理、极端事件风险、绿色经济、健康、粮食安全等,下设11 个核心项目( Core Project) ,即地球系统管理项目、全球碳项目、全球环境变化与粮食系统项目、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项目、全球土地项目、全球水系统项目、集成地球人类历史、集成风险管理项目、工业转型项目、海岸带海陆交互作用项目、城市化与环境变化项目。[4]
从上述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简要动向中,其实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环境史研究内容在其中的投影。尽管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主要针对现代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但只要把眼光向历史时期延伸,就不难知道环境史研究的命题如何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相衔接。这里我们把眼光回视到前面提到的环境史研究的三大命题中。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 ng.com
命题一,自然环境本身的变化。自然环境变化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气候变化,1972年竺可桢先生发表了著名的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开创了利用中国特有的文献资料辨析历史时期的气候问题之先河,至今该论文仍被奉为经典,其建立的研究方法目前仍在广泛地运用。目前历史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过去2000年冷暖和干湿变化序列的重建和集成研究、特征气候时期(中世纪暖期和明清小冰期)的气候特征以及全球气候背景研究、近2000年气候突变事件的识别及其成因、极端气候事件的重建、气候特征值和天气系统的重建和分析,[5]这方面的论著已有不少,主要成果可参见三种著作。[6]除此之外,历史上的河流系统和海岸线也是环境变化的内容。尽管河流问题一直是传统历史学研究的内容之一,从乾嘉学派对《水经注》的校订到杨守敬的《水经注疏》的集大成,此后现代水利史和历史地理重建了黄河的历次改道和分期,成果可谓丰沛至极。但是否终结了这方面的研究潜力呢?其实未必如此,在新技术的运用下,仍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主要包括:遥感技术支撑下的河流重建、水系格局变化的建。[7]当然,自然环境变化不仅仅是上述两大方面,但从资料的有效性来看,这是最能发展出成果的内容。其他如渔业资源、疾病和瘟疫等仍有不少研究,其中的自然因素也是值得仔细辨析的。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