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适应气候变化影响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第一节 提高城乡基础设施适应能力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城乡建设适应气候变化。在城乡建设相关规划中要考虑气候变化因素,新城选址、城区扩建、乡镇建设要探索进行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合理布局城市建筑、公共设施、道路、绿地、水体等功能区,启动海绵城市建设。加强城乡排水、供电、供气、交通、信息通讯等生命线系统设计标准,提升建设、运行和维护技术标准,保障设施在极端天气气候条件下平稳安全运行。力争到2020年,全区具备建设条件的设市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
防洪工程建设适应气候变化。继续推进大江大河干流综合治理,重点防洪保护区达到流域规划确定的防护标准。大江大河主要支流(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规划重要段落堤防基本达标,防洪标准提高到20~50年一遇洪水标准。中小河流(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到3000平方公里的河流)重点段落基本达标,防洪标准提高到10~20年一遇洪水标准。重点区域和城乡抗旱能力明显提升。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 an g.com
能源设施适应气候变化。调整能源工程与供电系统运行的技术标准,根据气温、风力与冰雪灾害的变化调整输电线路、设施建造标准与电杆间距。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对电网安全运行等的气象服务。开展风电、太阳能发电气象预报服务系统的研究和开发。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交通设施适应气候变化。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警纳入到交通设施规划与建设中,提高洪涝、冰雪、地质和生态灾害高发地区交通基础设施设计标准,提升道路耐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变幅阈值。健全道路照明、标识、警示等指示系统,增强交通车辆、公交站台、停车场和机场等对高温、严寒、强降水的防护能力。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第二节 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设施建设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加强水资源管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要求,加强用水需求管理,强化水资源用途管制。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城镇节水,建设节水型社会,优化产业布局和规模,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统一调度,合理有序使用地表水、控制使用地下水、加强再生水、雨洪等非常规水源的开发利用,退减被挤占的生态用水,实行地下水超采区和重要地下水水源地开发量和地下水位双控行动。加快推进水权制度和水权交易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强自治区、盟市两级重点用水单位监督管理。加强先进节水实用技术示范和应用,开展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到2020年,全区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2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2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2。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加强水资源利用和配置工程建设。继续推进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到2020年全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饲草料地灌溉面积达到550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0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750万亩。在农村牧区贫困旗县重点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解决贫困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开工建设重点水源及水资源配置工程,解决辽河流域资源性缺水和松花江流域工程性缺水问题。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第三节 提高农业与林业适应能力
种植业适应气候变化。旱作农业区推广集雨补灌、农艺节水、保护性耕作等技术,继续引进和培育高光效、耐高温和耐旱作物品种。针对气候变化引起植物病虫害发生格局与特点,调整植物保护工作部署,提高防控能力。转变玉米“一粮独大”的种植业结构,积极响应国家“粮改饲”号召,将自治区东北凉冷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3个玉米种植非优势产区作为调减籽粒玉米播种面积重点地区,调减耕地因地制宜发展高效节水经济作物。积极推进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扩大干旱半干旱地区马铃薯种植面积。
畜牧业适应气候变化。大力推进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牲畜棚圈改造升级工作,到2020年牧区过冬畜暖棚面积力争达到1.5平方米/羊单位。培育优势饲草产业集聚区,建立现代饲草饲料加工体系,到2020年全区饲料总产量达到400万吨。建设以户储为主、苏木乡镇或嘎查村小型饲草料储备库为辅、旗县大型饲草料应急储备库为补充的饲草料储备体系,增强饲草料储备能力。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草原虫鼠害、动物疫病与草原火灾新特点研究,提高监测预警与防治能力。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林业适应气候变化。根据气候特点优化造林模式,坚持适地适树,培育适应气候变化的优质健康森林。加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和良种培育,提高在气候变化条件下造林良种壮苗的使用率。结合季节和气候变化,加强林区火灾、野生动物疫源疾病、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