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标签推广应用的国际经验与中国策略

文章来源:《改革》黄俊勇 刘世锦2023-03-24 11:38

中国加快推广应用碳标签的思路和策略

 
碳达峰碳中和已被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要求不断完善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政策体系。碳标签作为引导全社会低碳选择和低碳消费的有效手段,必将发挥更大作用。当前亟须加快推进碳标签推广应用,扩大碳标签的实行范围,集中力量攻关碳标签标准体系滞后等难题。
 
(一)推广应用碳标签的总体思路
加快推广应用碳标签,要贯彻好执行好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既要注重国际接轨,更要结合中国实际。
 
一是增强碳标签的意识。要深刻理解倡导绿色消费对于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意义,深刻认识碳标签对促进绿色消费、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碳标签给中国低碳变革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所带来的机遇,加快推进碳标签制度。二是制定碳标签发展规划。对照《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十五五”期间“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的目标,研究制定“十四五”期间“碳标签制度体系基本建成”、“十五五”期间“碳标签进入千家万户”的目标和任务。以碳标签促进绿色低碳信息公开,推动公众参与,大力营造以碳标签为载体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的社会环境。三是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碳标签推进机制。建议由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发改、生态环境、市场监管、工信等多部门参与,出台推进碳标签的统领性文件和具体实施方案。
 
(二)补齐碳标签发展短板的具体策略
 
1.加快完善标准体系,补齐基础数据库短板
 
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标签核算标准和碳排放因子数据库。第一,借鉴国际相关标准,结合我国国情,加快推动ISO14067《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等国际标准转化。第二,依据中国产业链特征,集中力量攻关,分门别类建立产品碳足迹核算种类规则,建立健全碳排放因子数据库,为开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标签提供统一权威的产品标准和基础数据支撑,并自主研发、推广碳足迹评估软件工具。第三,加快推动国内标准“走出去”,推动标准国际互认,力争实现贴有中国碳标签的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时享有同等的信用和权威。
 
2.加快培育第三方机构,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一方面,要继续发挥第三方机构的作用,支持第三方机构创新推行碳标签。与国际社会类似,鼓励第三方机构探索多种形式的碳标签,包括碳减排标签、碳足迹标签、碳中和标签。另一方面,要规范第三方服务市场秩序,要求第三方机构以权威标准体系为依据开展工作,加强政府监管,完善碳标签认证机构准入管理,加强从业人员专业资格审查,并倡导行业自律。
 
3.鼓励企业推广应用碳标签,促进低碳生产
 
第一,当前中国需重点控制工业产品领域的碳排放,钢铁、水泥、化工等重工业是实施碳标签的重点领域。第二,日常消费频率高、受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影响较大、发达国家已实施碳标签的行业,如食品、服装纺织、电子产品等,是推行碳标签的优先领域。中国一些出口企业积累了不少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经验,可鼓励其积极参与碳标签示范试点。第三,积极在光伏、电池等新能源领域推进碳标签,利用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提高中国在碳标签领域的国际规则制定权和话语权。第四,有序规范数字经济领域碳标签。现有的数字碳减排标签平台应公开其采用的碳排放核算方法。要统一碳减排量核算标准,增强数据准确性和可比性,从而带动碳标签规范发展。
 
4.引导消费者认可碳标签,促进低碳消费
 
通过互联网、新闻媒体等多渠道开展碳标签宣传教育,鼓励商场、超市、饭店等日常消费场景下的碳标签普及和推广。鼓励商家设置低碳消费专区,通过小程序、二维码等方式方便消费者了解生产商的低碳生产体系,让消费者掌握更多低碳消费信息。积极推动碳标签在多产业、多产品上应用,促使消费者更直观地选择更绿色、更具有可持续消费理念的低碳产品。此外,应设置碳标签产品政府采购清单,促进企业增加低碳产品供给,带动形成全社会低碳采购氛围,增加低碳消费市场需求。
 
(本文首发于《改革》2023年第2期,第62~74页。此版本有删减,且略去了参考文献)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