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碳协同利于激发绿证需求 但市场衔接悬而未决
绿证与碳市场的衔接是激发市场需求的另一个关键。新政研究推进绿证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的衔接协调,推动将绿证纳入碳市场相关核算体系。“绿证可以借助碳市场的
履约机制,充分利用自身的灵活性优势,更好地落实‘发有所用,用有可溯’的绿证应用体系。”梅杰表示。
碳市场是强制履约市场,政策约束性强于绿证市场。如果企业购买的绿色电力可得到零碳属性的认可,那么企业购买绿电绿证的积极性会大大增加。目前,
北京、上海、天津碳市场已作出了类似的规定。不过,绿证和碳市场的衔接可能会产生一定的价格波动风险,如何规避市场风险,保持碳电价值的相对稳定,是打通市场衔接工作的重点之一。绿证交易与
碳交易衔接的具体措施,亟需进一步明确。
在绿证新政出台前不久,生态环境部刚刚公布了
CCER重启的征求意见稿,即《关于公开征求〈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意见的通知》。
CCER重启在即,但绿证新政的横空出世,或将使CCER重新定位。
尽管绿证与CCER在功能上存在重合,但也并非完全对立。二者在企业减排覆盖范围、交易机制、开发流程与
方法学、履约成本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相对于绿证机制,CCER的开发周期长,成本较高,并且对可开发项目有额外性要求。根据重启CCER征求意见稿的规定,CCER的开发过程中除项目描述文件编写、项目审定、项目核证的过程外,至少需要60个工作日才能完成项目的注册和减排量签发,预计本履约期内市场中几乎不可能出现新增的CCER。
相比于CCER项目,绿证开发周期短,开发成本低,项目类型的定义和电力数据的核算过程均得到简化,而且不会出现和其他类型的减排项目混同的情况。在中和效果上,绿证可以用于完成政府要求主体承担的可再生能源消纳任务或是完成供应链的净零要求,抑或是用于企业的范围二
碳中和声明中。由于绿证在数据计量、溯源、核算上具有显著优势,对于实现计算排放的环境完整性有比较大的优势,有利于今后用于进行国际互认和
碳足迹的统计和管理。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