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碳需链主带动,更需政策细化
汽车产业链链主是带动供应商降碳的关键。因为除了上市企业面临ESG披露要求,受欧盟“碳关税”(CBAM)、《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等影响,汽车出口企业对产品碳足迹核算有一定动力与需求。比如,贝尔卡特下游轮胎制造商米其林,对绿色可持续材料有明确目标。因此,将回收钢应用于原材料中,形成一条完整的回收利用链条,既能帮供应商降碳,也有助于产业链整体实现减排目标,满足双方可持续发展需求。
不过,对于碳数据,存在行业认知不足、重视不够、衔接不通的问题。因此,还需政策予以引导推动,通过更为细化的补贴方式,鼓励汽车产业链企业降碳。
首先,对碳数据管理的行业认知需要一定时间积累,也需政府、企业、协会、研究机构等从中推动。比如,一些碳数据核算服务企业扮演了重要角色,帮助提升了企业对碳足迹管理的认知,通过培训教育普及相关知识和行业语言。“我们需要联合多方力量,解释为何整车厂及供应商要做碳排放管理,形成行业共识,推动专业化发展。”黄彦翔表示。
其次,无论是汽车主机厂还是供应商,都需要更细化的政策支持。
一是提供政策激励,减轻车企降碳成本。车企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相关负责人表示,低碳材料生产过程中,可能需要额外投入能源和技术改造成本。因此,政府在提供补贴时,可补贴材料生产商使其降低成本,或补贴车企以减少消费者负担,促进低碳汽车销售。同时,仲崇毅表示,购买绿色钢铁产品有一定溢价,希望政府能提供激励政策,鼓励更多汽车企业参与。
二是政府针对不同环节,细化补贴政策,增强企业降碳能力。多位受访者都认为,成都在这方面出台的细化政策值得借鉴。比如,零碳券是成都向开展节能减碳建设的有关企业、公共机构发放的定额电子代金券,每年安排市财政预算内资金1000万元,用于零碳券兑付。包括能力建设零碳券、碳足迹认证零碳券、碳核算零碳券和
碳减排挂钩贷零碳券4类,对应面额分别为4000元、3万元、2万元、5万元。
三是政府、行业协会和认证机构支持本土化工具研发。通过加大对本土碳数据核算企业的研发补贴,推动开发多标准转换工具,实现“一次核算,多国适用”。周晶认为,在与国际软件及数据库产品的比较中,希望政府、行业协会和认证机构能更加公正地看待中国自主研发的品牌。虽然起步较晚,但国内产品的迭代速度较快,希望有更多实践机会证明竞争力。比如,国产碳量化软件和数据库产品目前受欧洲企业认可度较低,但通过AI等技术赋能,及更多的国际贸易实际
案例落地,将有助于增强国际市场认可度。
最后,无论是产业链上下游,还是跨行业维度,碳数据间都需进一步打通、融合。为了实现标准统一,也需要政府、协会从顶层设计上,协同推动标准互认,帮助企业避免重复工作量。比如,易碳数科参与建设的钢铁等多个行业EPD
平台(环境产品声明
平台),在行业范围内统一了碳量化
方法学和计算工具,使钢铁企业的碳数据可被汽车供应链直接调用参考,避免重复核算。同时,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的汽车产业链碳公示平台(CPP),覆盖市场上全部乘用车车型和部分商用车车型的碳足迹数据,且数据可公开访问。
随着碳市场扩围,当碳数据与企业成本挂钩,将为汽车供应商带来更多降碳动力,推动汽车产业链整体降碳。在这一过程中,只有解决好碳数据问题,才能把能源、资源消耗,转化为“碳语言”,真实反映企业的降碳成效。未来,还需更多实践案例,上下游企业需要共同努力,不断深化行业认知,通过规模效应进一步降低降碳成本。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