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行动的消费维度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学人碳交易网2022-04-01 14:35

“双碳”行动对消费方式的挑战

 
人的生活方式以两种途径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一种是直接影响,即生活中产生的排放物和废弃物会给生态环境增加压力;另一种是间接影响,即生活方式会给生产领域传递信号,导致生产过程对生态环境带来危害。倡导和培育绿色生活方式有利于同时在这两个方面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因此长期以来受到重视, 被列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双碳”目标的提出,在原有基础上对培育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
 
第一,“双碳”行动直指高度能源依赖的现代生活。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 人们的消费方式也进入了日益依赖能源消耗的模式。今天的生活中,住房乘用电梯、电器依靠电源、餐饮使用燃气、冬季需要供暖、出行消耗燃油等,不仅须臾不可离开能源,而且生活消费的能耗强度也逐渐增强。在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下,这种能耗强度不断升高的消费方式产生了更多的碳足迹。与世界人均能耗相比, 我国人均能耗水平是低的,但14亿多人口使得总的消费碳排放量变成一个大数。“双碳”行动主要是推动以能源结构调整和节约使用能源为主体内容的能源革命,这就对现行的生活能源消费格局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近年来,国家采取了诸如加快折旧、给予补贴等惠民政策,加快了高能耗家用电器的更新,使电动汽车等新能源车大量替代了燃油汽车等,对于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及碳排放起到了很大作用。随着“双碳”行动深入推进,现行高度依赖能源消耗的社会消费习惯和消费模式还将发生深刻变化,低碳消费是未来消费方式的重要导向。
 
第二,“双碳”行动矫正过多物质消耗的消费方式。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现代生活中物质产品的生产链条在拉长,从原材料到最终品的环节在增多,产品的精细化和精致化导增加了很多过程性中间产品,例如产品的奢侈装饰、过度包装等。在近年来快速增长的快递、外卖业中,2016年全国快递312.8亿件,2020年达到 833.6亿件,4年增长166%,人均快递业务量达到60件;2021年上半年达到494亿件,估计全年将突破1000亿 件,人均达到72件。2016年全国网上外卖用户2.09亿,2020年达到4.19亿,4年增长100%;2016年手机网上外卖用户1.94亿,2020年达到4.18亿,4年增长115%。2020年,全国外卖行业总体订单量超过171亿单(韦洪莲, 2021)。我国每天的快递业务量已突破3亿件,快递包装中大量使用编织袋、塑料袋、纸封套、包装箱、木箱、胶带以及缓冲物等,2020年快递包装废物总量超过1000万吨(章轲,2021;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课题 组,2021; 中金公司,2021)。这些快递包装物在其生产过程中也消耗了很多能源并排放了温室气体,因此控制其过度使用也是“双碳”行动的重要内容。
 
第三,“双碳”行动引导循环再生的可持续消费。生活水平提高导致生活消费中物质消耗增加是难以避免的,人民生活也不能因为“双碳”的要求而不再改善。因此,为了在不断提高人民消费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物耗增加而产生的碳排放,必须加强对这些物质消费后的废弃物进行循环再生利用,即在减量化基础上加强其资源化,这是“双碳”行动的重要内容。我国目前正在制定《快递包装废物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其中规定快递包装废物的利用处置应按照循环使用、再生利用、降解处理、焚烧处置、填埋处置的优先顺序进行选择。事实上,随着固体废物处置中的环保要求日趋严格,我国垃圾处理填埋和焚烧的成本是上升的。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研究发现,如果按焚烧1吨废塑料排放3.03吨二氧化碳、中和1吨二氧化碳需种55棵梭梭树计算,2019年中国规上企业塑料制品产量为8184.2万吨,产生废塑料6300万吨,其中31%(约1953万吨)焚 烧,则将排放约5918万吨二氧化碳。因此,提高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或循环再造,可以减少处置成本,相应减少碳排放。
 
总之,“双碳”目标和“双碳”行动本质上是新增的对消费行为的外在紧约束,我国由于人口多、消费量大, 这种新增约束与人民不断提升消费的需求之间,客观上存在一定矛盾冲突,因此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精准把控二者节奏,是“双碳”行动的关键之处,总的方针应该是鼓励消费、反对浪费。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