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循环到小循环
目前而言,国内政府和企业在对相关交易规则的把握和利用上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在全球性的碳减排责任上争取了相对公平的责任和利益,一些介入到碳金融交易各环节的国内企业(中介、投资和咨询公司)边学习边成长,比如现在国内也在开展一些所谓自愿市场的尝试,几大交易所的股东也可见一些地方政府和大型国企的影子,将来在金融经济领域拥有更大的发言权,都是可以预见的方向和结果。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在全球层面,欧美国家中关于碳减排相关的投资、咨询机构在近年内的表现非常活跃,各种碳基金不断成立,而且逐步走向整合。另一方面,这些机构也一直在进行强有力的游说活动,以谋求在未来的交易机制中具备更有利的地位。国内则有观点认为,目前中国做得还不够多、不够快,在碳资产价格上依然难逃低价命运。对此,张飞达认为,在CDM机制中,多个国家中同类可替代产品的竞争、场外交易、单独议价等各种因素,使得市场本身的调节作用依然巨大。如果从具体做法上看,中国采用了双边定价模式,避开了项目前期的开发风险,就得出让部分利益。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
事实上,除了CDM本身的价值之外,在目前阶段讨论这一机制,更重大的意义在于要看到,CDM交易机制正在引导全球整个“低碳经济”的发展。仅以中国为例,根据UNFCCC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官方网站的数据,过去几年中已经有2400个企业在这一交易中得到了批复并收获了真正利润,了解到了低碳经济的益处所在。张飞达认为,这种覆盖面如此深广的“低碳教育”效果是其他手段很难达到的。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2009年下半年,欧盟部长理事会曾经为区内的海运和空运业界制订出一个碳减排目标,期望两者能在2020年前分别较2005年减少20%和10%的碳排放。这意味着,世界任何地方的船只,航线只要经过欧洲,就必须遵循欧盟的碳排放要求。在未来,美国等其他国家也可以在海运业以及其他更多行业制定碳减排的标准。此类碳减排标准的出台,将对全球范围内各种企业带来直接冲击。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政府和企业的确需要尽快把CDM这套设定在全球范围内的低碳经济“大循环”机制内化为适用于全国范围的“小循环”。而目前中国尚未承担碳减排总量指标,这个时期其实是给了诸多中国企业一个难得的“实习机会”。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但“实习”的困难并不少。其中,首先需要攻克的是要把交易的基础打好。准确一点讲,就是把CDM项目的“三可”特性(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逐一落实下来。这些特性的实现,不仅将推动国内几大环境交易所的发展,同时对在实体经济中如何实现低碳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从测量方式上看,国内“十一五”期间提出过一个节能降耗的明确目标,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但测量方式主要是以标煤为单位进行补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证实,这个计算方法并不严谨。在2009年底,中国又进一步提出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下降40%到45%的目标。下一步在“十二五”期间,同样急需基于二氧化碳减排量制定出相应的测算方法。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以日本为例,该国同样在开展自愿减排市场,比如日本麦当劳,就把油锅冷却过程中的余热回收项目卖给三菱等公司,而之所以能这样做的前提是,日本企业每年都需上交的环境报告为相关的测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数据系统,这正是中国目前所缺乏的。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如果就“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下降40%到45%”的目标本身来看,有专家就曾在一些场合中提到,要真正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必须开始制定每年的“碳预算”,而要制定“碳预算”则需要知道国内排放量的基准线,知道了这条基准线,才能进一步制定各地区和重点企业的排放清单。但目前的问题是,这条基准线尚未计算出来,已有的数据主要基于上世纪90年代。据悉,目前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已经开始主导去完成这一工作,但估计要达到工厂项目级别的核查可能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目前CDM项目除外)。
进一步说,“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下降40%到45%”的目标作为一个“可浮动”的强度目标,并非绝对总量指标。也就是说,这与CDM机制所依赖的“总量管制和交易”规则(cap-and-trade rules)并不一样。分析人士认为,在这项交易中,如果Cap不能固定,那么Trade也将不可施行。所以,如果碳交易要想真正的影响实体经济,必须是在承担硬性减排指标之后,本文来源于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paifang.com,转载须加网址。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