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Susan Strasser在其著作《废物与需要:垃圾的社会历史》4当中,书写了英、美的垃圾历史。她指出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垃圾”是个相当晚近的范畴,垃圾及其有关的生活实践、处理方法、法律和规定,都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变化的。在农业社会中,废旧的物品都会被尽量再造和再用,直至工业社会,人类生产生活当中本来循环的物质流动系统才成为了一个单向的系统。可以说18世纪到20世纪经济系统变迁的历史,也是“现代的”垃圾制造历史。曾经,对旧物的改造再利用的各种技能,是生产和家庭生活中人人必备的,对男性而言,擅长维修甚至令人联系到一种“男性气质”,而女性若擅于修补、再造,甚至是创造性的再利用废弃物材料,也能令她们成为更加令人敬佩的家庭主妇。在19世纪,和商业销售系统并行的,是一套废旧材料的回收网络,但这个回收体系随着火车、汽车等新型交通运输和销售系统的兴起而衰落,“新的就是更好的”的消费文化兴起,人们逐渐相信,基于技术升级和风格革新的商品更新换代是必须的。与此同时流行起来的还有“清洁”、“方便”的观念,以及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生产的商品,如一次性的卫生巾、餐巾纸等。在此基础上,一套要购买、丢弃、更新而不是维修、重复利用的“垃圾文化”才逐渐形成。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在中国,生活垃圾的大量产生同样与工业化和现代化有关。作为后发国家,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消费社会发展的速度更快,具有一种压缩的现代性(compressed modernity)的特征,在几十年间,社会变迁更加迅速,相应的城市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也更为突出和集中。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在个体和家庭的层面,由于快速的社会变迁,我们甚至可以在同一个家庭的几代人当中,听到在美国跨越两个世纪的“垃圾”故事。对于老一代人而言,“露天垃圾池”并不陌生,同样熟悉的是垃圾池里焚烧垃圾带来的大火、浓烟和烧焦的气味。在老社区里,依然可见曾经广泛使用,如今被封锁的“垃圾道”——为方便高层居民倾倒垃圾,住户直接从本层的垃圾道口倾倒,垃圾就能经由道中直接坠落地面,与之伴随的是一层的住户对于夏天垃圾道令人不快的气味的记忆。在很多城市,垃圾都曾经仰赖清洁工人挨家挨户的摇铃收集,听到铃声就把垃圾送出来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和这些陌生的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相比,令年轻人感到更加难以理解的,是老一代对于“节约”、“节省”的执着,以及积攒废物的那种略显固执的生活习惯。老一代则“看不惯”年轻人的浪费,对他们而言,不再匮乏,绝对不是抛弃“厉行节约”、“克勤克俭”等“美德”的理由。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中国当代艺术家宋东在其装置作品《物尽其用》中展示了他的母亲一生积攒的各种物品。这个展览看起来蔚为壮观:上百块没有用过的肥皂、上百个牙膏皮、几百个空的塑胶瓶和玻璃瓶、不计其数的碎布头、各种材质、粗细、长短的线卷,还有各式早就不再使用的脸盆、热水壶、花盆、铁钉、棉被、小板凳、刷子等各式生活物件。宋试图理解母亲近乎病态的“囤积癖”,这种坚决不丢弃的习惯,可能与曾经的物质匮乏的生活经验有关,实际上类似的做法在老一辈中国人当中相当普遍。不过还有另一种更为积极的态度和理由:很多老年人强调,把这些年轻人眼中的破烂留下来,是因为“有一天可能有用”,实际上他们也确实常常能够在后来的场合使用到这些东西:旧的袋子和盒子,减少了对新容器和包装物的使用,旧物被分解为零件组成新的物品,或成为修补的材料。这种“DIY”精神,和Susan Strasser在美国的前工业社会以及工业社会初期观察到的非常类似。当然,节约还有一个显著的理由就是节约开支。而积攒的废品也可以卖给收废品的人,换取一点经济收益。
对垃圾态度的改变,实际上表现出一种伦理的变迁,不同的围绕垃圾的生活实践和惯习(habitus),背后是对于物质世界的理解和价值判断,以及相应的伦理观念,比如:“这些东西是什么?是否具有/有多大价值?以及应该被如何对待?”不同世代的中国人,对于这个问题常有对立分歧。可以说,对于不同的群体而言,“物”具有不同的价值,“垃圾”意味着不同的东西,对物品不同的使用和处置方式,折射着时代的道德和价值观,这是快速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带来的必然结果。但有时候表面上相同的实践,实际上也可能出于对物质世界不同的理解和价值伦理观念。笔者曾经目睹过一次有趣的“相互误读”:在广州美国领事馆的一次面向中国公众的环保主题讲座上,美国领事向观众们赞叹:“中国人很环保,你们更多的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很多人习惯自带水杯,重视对水电的节约,还没坏的东西不会轻易丢掉。”中国观众听完大笑:“我们不是‘环保’,只是舍不得花钱!”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