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ESG乘数效应 推动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杜欢政 陆莎2023-05-05 09:50

加强全方位建设,补足信息管理真空地带

 
随着A股国际化进程提速,QFII等外资规模不断增长。中长期的投资战略对于企业而言意味着更高的资金稳定性。然而,由于国外资产管理机构投资决策中对于ESG的重视程度较高,一些煤炭、水泥企业面临一刀切的窘境。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可督促企业践行绿色生产经营;指标规范为企业披露绿色行为提供了依据;全社会宣传深化了企业绿色理念,提升了可持续管理意愿。
 
1.加强顶层设计,全方位完善外部环境
 
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积极推进ESG整体框架的制定。其中,信息披露、绩效评级、资本投资相互影响且相辅相成。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首先需要提升对ESG体系的认知,并督促推动落地。“自上而下”地建设立法机构、执行机构、管理机构、监督机构、研究机构等,五维发力,破解碎片化困境。以此为基础,督促构建ESG披露机制,建立ESG评价体系,注重企业ESG理念的培育,引导ESG投资等。
 
第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且与国际标准兼容的ESG评价指标体系。在参考全球先进经验、比较各类方法的基础上,设计可体现中国发展特色的评价体系。同时,积极培育本土ESG评价机构,提高评级机构的公信力,构建ESG评级数据库。在统一标准和强制披露后,助力更多中国企业参与国际ESG评级,推动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
 
第二,在保障ESG评价体系规范性的同时突出多元性。基于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差异度,制定适用于不同产业的评价标准。例如,对温室气体排放、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共性主指标作出统一规定,但对于生产企业和服务企业的指标内容作出差异化调整,允许企业依据自身经营内容进行一定的子指标创新。在能源和制造业中,明确环境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在消费品、健康、科技等产业中,提升一定的社会责任权重。
 
2.强化外部合作与第三方市场建设,提升信息披露方的意愿
 
第一,积极发展第三方市场。可借鉴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第三方审计机制,培育独立的ESG绩效审计鉴证机构,对数据进行核审,从而监督企业的披露行为,并对ESG投资产品进行ESG要素评判,保证其真实度,降低投资人的鉴别风险。ESG鉴证的服务商不局限于会计师事务所,依据全球报告倡议组织,ESG鉴证服务商可分为三类:会计/审计公司、咨询公司、工程/认证公司。各类服务商提供的报告形式包括:专业审验机构提供的正式审验声明;行业协会等非专业机构提供的第三方意见;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发布的第三方评论等。
 
第二,逐步推动自愿性披露向强制性披露转变。强制性披露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披露的完整度和有效度。
 
3.提高信息接收方的认知能力,避免逆向选择现象
 
第一,提升市场主体对ESG的认知。虽然我国的ESG体系建设起步较晚,但可通过后发优势全面加强ESG的宣传力度,普及理念和价值。通过培训和教育,将ESG理念慢慢渗透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正向引导投资方。
 
第二,加深投资者对ESG的理解。在ESG基金投资方面,引导投资者甄别以低碳、绿色、环保、可持续为名称的基金,重点关注基金产品的公开说明书,重点分析ESG投资策略、ESG指标、ESG绩效等数据。在进行绿色投资时,机构需要考虑企业的ESG评分,绿色属性、环保类惩罚等,全面了解定性及定量指标。
 
4.加强ESG生态系统建设,全面完善配套措施
 
ESG是一个生态系统工程,企业是主体,投资者、政府部门、ESG评级机构及其他第三方机构等都是该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强化ESG的生态系统建设,须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职责,加强协同,合作发力。
 
加强各方协调,完善配套政策。我国的ESG体系建设仍应以政府和相关部门为主导(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等),企业是建设主体,公众是参与主力。对于ESG表现较好的企业可提供税收优惠政策,或是投融资方面的倾斜;对于ESG表现较差的企业应采取警告和处罚措施,并建立完善准入和退出机制。
 
积极推进ESG数据库建设。ESG建设离不开完善的数据支撑,其覆盖面及准确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部分评级机构也以数据采集为依托,开发数据库和数据分析等核心业务,形成一种盈利模式。
 
新加坡交易所于2022年9月上线了SGX ESGenome,涵盖ESG梳理管理、访问和报告三大板块,提供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访问权限,并可自动生成ESG报告。参照新加坡交易所的经验,相关部门有必要协助或配合龙头机构进行数据库建设,发挥政产学研的整合力量,建立本土化数据中心。
 
加快ESG人才培养。一是将ESG纳入素质教育或职业教育,开设职业伦理等ESG相关课程;二是开设ESG专业课程,培养数据建设、指数建设、指数评级、监管认证、风险管理、绿色金融等领域专业人员,直接衔接产业的岗位需求;三是全面解析环境、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及相互关系,科普基础概念,培养通识意识。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