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汽车挤占电动汽车充电车位的现象非常普遍,加剧了车桩数量不匹配的问题;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电动汽车产业链没有贯通,人-车-电池-桩-网这五个环节条块分割各自为战,如快充用起来相对方便,但对电网有冲击,对电池寿命也有损伤,而交流慢充又和用户习惯格格不入,导致车主在使用电动汽车上浪费大量的时间。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因此,真正解决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问题,还是要回归市场价值和用户需求,需要思考车主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的电动汽车属性。电动汽车的本质是为了方便人们的出行,人性化和智能化是整个汽车行业的出路和目标,看看无人驾驶、车联网等新兴汽车技术就不难发现这一趋势。而现有的插电模式电动汽车和与之配套的充电模式与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是相悖而行的,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电动汽车的普及和发展。
自主换电模式应成为电动汽车能量补充的主要形式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普及和发展电动汽车需要我们从电动汽车用户的角度重新审视目前电动汽车和充电设施发展的模式、思路和方法。用户购买电动汽车的最基本的需求是一个出行代步的工具,而电动汽车、电池和充电桩等等都是服务于这一基本需求的。
根据CCSE的统计数据,高达92%的电动汽车用户每天行驶里程不超过70公里,对于轻型乘用车也就是说6-8度电左右就够了。一辆乘用车背着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所需电池在路上跑,既造成了电池资源的极大闲置浪费,又造成了百公里耗电的急剧上升(自重太大)。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这里面的原因值得我们进一步剖析:电动汽车是消耗电池里存储的电能来驱动行驶的交通工具,因此电动汽车的使用是需要不断补充电池里消耗的电能。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然而,由于电池的能量密度比燃油低1个数量级,而用户希望得到和燃油车同等的用户体验,这两者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这是客观物理规律,因此电动汽车普及应用的瓶颈必然会出现“里程焦虑:mileage anxiety”这一现象——即用户总是担心没有办法随时随地补充消耗的电量而不由自主的陷入恐慌。这种物理上的不匹配在应用层面被插电电动车和充电桩模式进一步放大,造成了更大的用户使用烦恼和焦虑。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回溯本源,充电桩给电动汽车加电的方式是作为类比传统加油站给燃油车加油的模式被提出来的,然而提出这个类比的同时恰恰忽略了电池和燃油能量密度相差1个数量级这一客观事实,这个事实是充电桩和加油站不具备可比性的深层次原因。因此,依赖于充电桩的建设发展电动汽车的模式和思路从出发点就是错误的。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希望为电动车主提供等同与燃油车和加油站模式的用户体验,技术上必须要做的就是: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 ng.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