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欧洲的软肋,中国的机会

文章来源:果壳硬科技周烨2023-06-14 09:42

碳足迹的准确测算,是一切双碳工作的起点

 
吴:碳测算工作涉及的行业众多,从技术层面理解,不同场景之间的壁垒和差异性大吗?
 
周:这得分两个层次,如果是用于对接国际间碳交易市场的话,技术门槛其实不高。因为它主要是以结果的披露为主,计算的颗粒度比较粗,只要依据国际通用标准ISO14064、ISO14067将企业或产品的总进总出的量进行计算披露就可以。。
 
但是要想细化到工序过程进行碳数据的计算与管理来说,它的门槛就很高了。
 
首先是算法门槛。你需要将“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学”和具体的行业相结合,比如电力行业和钢铁行业就有不同的算法。
 
第二是建模的门槛,也就是怎么算的问题。目前国际上虽然有一些软件,但需要对具体工艺的理解去调整计算的模型。我们就开发了“积木LCA”的方式,把每个最基础的单元工序称为一个积木模型,内置到产品中,用户只需要挑出适合他工艺特点的积木单元去搭积木,而不需要自己从零建模。
 
第三个门槛是数据库的门槛,去解决的是数据准与不准的问题。如何把活动数据变成碳的数据?一度电、一克煤、一立方天然气所背后的碳是多少?就需要把所有的物料的、能耗的、物流的、运输的数据转化成碳的数据,背后就需要有一个庞大的背景数据库去支撑这种转化。当前应用比较多、比较权威的国际数据库里中国的数据偏少、偏老,所以我们现在跟中国的电力行业、钢铁行业这些基础能源和原材料行业正在一起在共建中国的高质量数据库,来解决最终的数据准与不准的问题。
 
吴:拿会计行业做个类比,碳测算规则就像各国的会计准则,而您的公司开发了一款财务软件。
 
周:这个比喻很恰当,你可以把我们理解为是碳量化方面的一个用友或者金蝶。
 
吴:但碳测算标准弹性更大。
 
周:这只是第一层次,比如说我们算出来的这个数据需要国际互认,那我们就需要知道国际上在算这个数据的时候用的是什么样的标准和方法,就是需要与通用型的技术标准要求拉齐。还有第二个层次,是从操作层面上的拉齐,就是我的技术拉齐了之后,具体这个事该怎么去做。
 
吴:对于企业来说,如果几家做碳数据量化的供应商测算的结果不一致,是否会导致企业更倾向于用结果对它更有利的供应商?
 
周:确实会存在这个情况,尤其是前期的时候,很多企业会宁愿意选一些不太准确的碳足迹背景数据,让自己初次披露的数据值比较低。
 
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在于两个,第一个就是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款特别好的工具能满足国内、国外两种客户需求。我相信易碳的工具可以满足国内的需求,但是我们并没有国外供应链的数据,也无法满足国外的需求;同样地,国外的工具也没有中国供应链的数据。第二个,很多企业在初次披露的时候愿意选一个相对低的值,来证明我企业的某种先进性,就是因为他并没有是长期地去看这个问题。你第一次数据低了之后,披露第二次数据是高还是低呢?
 
我认为企业更应该追求趋势,就是要不断地有技术的革新,不断地有新能源的措施、工艺的改进来证明自己有往低碳方向发展的良性趋势,而并不是只在乎初次披露的这个数据的高低,这是应该很多企业应该注意和规避的情况。
 
吴:如果在透明度上遇到合规性问题,会给供货带来什么困难?
 
周:我可以分享一家大型钢铁企业的例子,它刚开始采用的是国外的工具,但是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面,它的数据值一直被没有被下游的国际汽车生产商认可。后来披露了碳足迹数据之后,还要求每年降低排放2%的这个措施,就一直启动不起来,影响了企业继续扩大订单。
 
这原因就在于它的分配方式可能不是很符合国际上通用的一些原则。它自己对工具理解有限,没有办法弄清100多个工序过程里面,都该具体用什么分配方式。所以我们易碳要做一套工业软件,而不是通用型软件,就在于你这个软件跟具体行业的结合度能有多深,有没有考虑到它本身的一些行业属性。如果这方面没做好,你在两年的时间里面算了上千次的结果,国外的供应链可能就一直不认,你的准入一直是悬而未决。
 
吴:当一个企业去评判一个工具好与不好时候,这里面的标准会有哪些?
 
周:最直接的标准就是你看你的供应链客户认不认,第二个标准就是看第三方的认证机构认不认,这是两个比较能被大家接受的标准。如果说还有第三个标准的话,就得看如果中国要启动跟国际上的一些互认的谈判的时候,我们能不能采信你披露的数据。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 an g.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