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目标驱动经济社会加速转型,您认为经济发展范式的转变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目前,碳达峰目标已经近在眼前,您认为应如何处理好达峰与中和的关系?对能源的技术体系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和挑战?#e#
潘家华
我认为,真正的压力并不在于碳达峰。实际上,无论是《巴黎协定》还是《格拉斯哥气候协议》,主要强调的还是世界各国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达峰并不是最关键的,碳中和才是最终目的。因此,我认为不能把峰值理解得太过绝对,也没有必要过于强调峰值。从西方国家碳排放轨迹来看,许多早期工业化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甚至更早就实现了碳达峰,但达峰之后的碳排放下降速度十分缓慢。也就是说,“峰”是一个
平台期,达峰后可能会有反复,可能会出现波动,峰值也不是单一尖峰,而是多个尖峰。应该说,过于强调一个峰值的概念是错误的,正常的减排趋势应是多峰突起、波动下降,切忌在峰值压力下,为了避免碳排放波动和反复就对用能实行一刀切或人为限电,这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运行产生不必要的伤害。
碳中和是一场持久战,要把握长周期规律。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来看,在技术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前,
碳减排的速度和幅度是很慢的,在减排的平台期,变革的力量暗流涌动,技术的发展处于量变积累之中,一旦形成质变,技术发生革命性的突破,碳排放便将进入迅速下降的通道。因此,峰值稍微高一点、峰值期时间长一点并不是太大问题,重要的是保持战略定力,积蓄力量、先立后破,加速降碳进程。
但需要注意的是,碳排放峰值越高,实现碳中和的风险和成本就越大。如果在碳中和趋势下仍然放任化石能源的投资惯性,就是一种经济不理性行为,比如现在新建燃煤电厂,至少在40年内具有高碳锁定效应;现在投资传统燃油汽车生产线,也至少需要十多年才可能回收成本。因此需要尽早转型,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开发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发展繁荣共赢、自给自足的零碳经济,在消费端发展低碳产业,生产低碳消费品,尽可能缩短峰值平台期,加速走向净零碳发展。
碳达峰、碳中和要坚持“全国一盘棋”,但在我国推进“双碳”目标中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功能角色定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加大区域协同,推动东西部地区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缩小差距,带动区域间生产要素的流动、产业的合作对接、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