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 张志强:全球视野下的碳达峰碳中和及对我国的启示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张志强2022-03-16 09:34

低碳发展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从中国改革的历程来看,每一次重大改革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都涉及制度的结构性调整。碳达峰碳中和对于中国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与以往不同的是,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方面已经成为积极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碳达峰碳中和不仅是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化,也是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重要领域,是国内大循环国际双循环的布局的必要组成部分。
 
  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要途径,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融入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通过法律、行政、技术、市场等多种手段,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完善气候投融资体系,主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总体来看,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法律、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从立法来看,气候变化立法在积极推进之中。作为未来碳中和社会的基本关系的依据,当前包括碳达峰碳中和法律地位、协同治理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凝聚共识,因此加快立法进程是未来推进碳中和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经济角度来看,碳中和是当前社会经济体系的一场深刻革命,不仅仅是之前对于生态环境损害的成本内化,而且是经济运行机制的一种调整,涉及经济工作的各个领域,既包括电力、钢铁、化工、水泥等传统行业,也涉及金融、信息、国际贸易和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从政策制定的角度看,需要根据未来碳中和的要求,全面评估当前政策的适配度和可行性。从财政政策来看,伴随公共财政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财政主要发挥引导性功能,减少对于行业的直接补贴,充分发挥产业基金的引导功能,培育和引导碳中和产业的发展壮大。从税收政策来看,碳税作为碳定价机制的硬约束手段,需要与现行的税收机制统筹考虑,在不增加总体税负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调整税种结构,或在现行的环境税收中增设碳税,或者单独设立碳税,税收收入主要用于推进低碳产业体系的构建。
 
  市场要在碳中和体系中发挥基础性功能。建立统一的碳市场,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对于行业的优胜劣汰导向作用。打通部门碳排放权、用能权和排污权管理职能,在完善市场价格发现机制的基础上,实现数据共享、指标共用和管理共治,提升减污降碳的协同效应。此外,加强国内碳市场与国际碳市场衔接,包括方法学、行业标准和交易规则等方面,加强互认互通,共同防止碳泄漏。在国际贸易中,加强与WTO的合作,加强对于国际贸易产品的碳监管,防止单边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的不利影响。
 
  对于工业、交通、建筑和电力等基础行业,推进存量投资的低碳化,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行业,利用碳市场等机制,在现在电力交易的基础上,逐步纳入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确立碳市场的总量,利用价格机制加快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此外,还要积极培育新型业态,加快技术进步,例如钢铁产业,加强与国际钢铁行业碳排放水平对接,鼓励短流程炼钢,采用电炉技术或氢能炼钢,对标国际标准,尽早将我国1吨粗钢的排放水平由1.7-2.3吨二氧化碳降到小于1吨二氧化碳的水平。
 
  中国政府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承诺,赢得国际社会的赞誉。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国际场合都表明了中国的立场。正如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的,中国“要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2022年,中国继续坚持新发展理念,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子孙后代福祉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积极参与和引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研究”(21ZDA08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