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转型金融“路径导向” 规范转型类债券产品边界
根据
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披露数据,美国、法国、意大利等欧美国家转型债券市场起步较早,转型金融的存量规模具有比较优势;2022年,在政策激励下,中国与日本转型债券发行规模增加,新增发行规模约占全球转型金融新增发行规模的90%;同时,巴西、土耳其等新兴经济体近年来也逐步推出转型债券产品,未来全球转型债券的市场参与主体势必更加多元。
从转型类债券品种来看,目前我国与转型类债券产品相对应的指引类文件共有三份:一是2021年4月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十问十答》,推出了“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产品;二是2022年5月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关于开展转型债券相关创新试点的通知》,推出了“转型金融”产品;三是2022年6月交易所市场《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债券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2号——特定品种公司债券(2022年修订)》,推出“低碳转型公司债券”和“低碳转型挂钩公司债券”债券。
从市场存量和增量来看,根据中财大绿金院绿色债券数据库,2023年上半年我国境内新增发行转型类债券共19只,新增规模约137.5亿元,市场存量规模达1085.2亿元。在2023年新发行的转型类债券中,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发行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共发行14只,新增规模94.5亿元;其次是低碳转型挂钩公司债券,新增发行3只,规模约26亿元,平均发行期限为2.75年,平均票面利率为3.37%。
从关键绩效指标来看,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KPI设置的多样性逐渐提高,从
节能减排、能效提升、
新能源装机数量等常见指标扩展到
绿色建筑竣工面积、充电桩数量等。而低碳转型挂钩公司债券的发行人主要集中在金融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目前,我国转型类债券发展仍面临着标准目录缺乏、转型路径不清晰、市场激励不足、产品创新有限、目标设置单一等问题。
对于解决上述市场“短板”的措施,王遥建议,“一是要把转型债券发展与金融监管部门以及各地区推动的转型金融标准、目录相互衔接,为市场主体转型融资提供明确的产品边界;二是要进一步强化发展转型类债券的配套机制,尤其是信息披露、外部评价等,能够更好地为转型目标的科学性及转型效果的评价提供更便捷的机制与
平台;三是发挥好激励政策的支持作用,比如在绿色金融领域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提供了很显著的支持效应,未来包括煤炭清洁利用再贷款等相似的针对转型的激励措施可逐步完善。”
“发展转型类产品是有一定风险的,如果出现假转型、或者转型未达目标的情形,或者发生技术变革导致原定转型目标失效的情形等,都需要纳入转型金融的风险管理框架,因此还需要用更加动态、全面、细致的视角去推动转型市场的发展。”王遥补充称。
展望后续,监管部门正在大力推动转型金融标准的出台和落地实施。据王遥介绍,“目前央行积极研究转型金融相关标准,首批拟覆盖煤电、钢铁、建筑建材、农业四个领域,未来将尽快形成科学和明确的支持框架,并提供规范化转型计划的信息披露要求,以保障转型标准对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性。”
王遥还指出,“在丰富完善转型金融工具方面,目前我国已经在经济转型、生态保护等多个领域发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以支持传统行业向低碳或零碳转型,未来将继续创新股权类融资工具、证券化产品、保险和担保等风险缓释工具,并加大对转型压力比较大的地区、行业和人群的支持力度,确保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