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关税靴子落地前,充满博弈与隐忧
欧盟碳关税敲定的过程充满跌宕起伏,背后也满是博弈撕扯。欧盟的碳关税是欧盟委员会“Fit for 55”提案的组成部分——根据规划,到2030年,欧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比1990年至少减少55%,并且到2050年实现
碳中和。
为了按时完成目标,欧盟的做法或许也不无道理。有行业人士表示,“欧盟国家自己的产品辛辛苦苦做减排,通过碳市场支付
绿色溢价”,一方面,如果本地产业为了躲避
绿色成本而转移到其他地区生产、成品再进口到欧洲,这个过程就会有碳泄露的风险,所以碳关税与碳市场的机制本质是互为补充的机制。
另一方面,若国外进口欧洲的产品没有跟进减排,进入市场后将会削弱本地绿色产品的竞争力,通过关税的形式,是为了反向推动其他国家共同重视减排问题。
不过,硬币的另外一面是,欧盟碳关税也存在着保护主义、破坏欧洲本地工业的争议。
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此前曾表示,这一法案尽管维持了各国在低碳问题上的公平,但危险的是,“可能会造成一些贸易保护主义做法”。发达国家在过往一轮轮工业革命中,已经慢慢越过了“用环境换发展”的阶段,但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碳排放还没能脱钩。
对于一些不发达地区来说,就算到2030年、2050年,从化石能源彻底改用可再生能源的可能性也并不高,尽管有着足够低的土地价格和人力成本,严苛的欧洲碳关税是一笔不小的额外成本,并不利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
为了解释这个争议,这次欧洲方面也对于关税用途做了解释,称将充入欧盟预算,用于支援最不发达的国家实现脱碳,实现欧盟的气候目标和国际承诺。
在此之前,就算是在欧洲本地,这一制度也并未全然得到所有产业方认可。
根据外媒报道,有欧洲当地的铝业组织就公开表明担忧——欧洲需要大量依靠国外铝进口,一旦引入关税机制,可能会导致欧洲地区铝业下游生产商退出,打乱整体的产业链。
欧洲钢铁联盟此前也站出来公开发声,表示在当前欧盟碳市场的框架下,欧洲钢铁企业早已面临高达数十亿欧元的碳税成本。“进一步实施碳关税,欧洲钢企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劣势将更加明显”。
欧盟其实不是没有意识到种种副作用,碳关税议案一直在强调,这项制度不得为贸易保护主义滥用,也一直在呼吁推出相应的政策保护欧洲本地产业。但从目前看来,这个机制尚未对此做出补充说明。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 an 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