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气候变暖现象研究综述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变暖现象越来越明显。与1961-1990年间平均气温相比,2010年升高了0.53°C,成为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年份。中国也不例外,2010年平均气温达到1961年以来第十个最高点,也是连续第十四个气温偏高的年份,较常年高出0.7°Co以极其低的水平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遏制未来全球变暖逐步加剧的趋势,会大大减缓甚至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根据魏格雷提出的一个较简单的数学模型来理解全球气候变化,预测到2400年,大气中已存在的温室气体成分和不断排放的温室气体两大影响因素,不仅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还会分别导致海平面每世纪上升10cm和25cm。现在若能保持在极其低的水平,即使遏制气候变暖的趋势,控制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海平面上升的趋势仍也难以避免,最乐观的预测是每世纪可能以10cm的速度上升。
由GeraldM.Meier等人发表的第二篇
论文则预测,即使本世纪中人类不向大气中排放任何温室气体,由于“热惯性”的存在,全球平均气温到2100年仍会升高,海平面上升的速度甚至比科学家早先的预测值高了一倍多,主要是以前的预测没有考虑到冰川融化等影响。根据此前观察到的全球变暖现象,料学家们估计90%以上是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气2014年11月12日,中美共同发布《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对于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是个极为振奋的消息。
20世纪后期,世界各国开始关注和重视全球变暖。气候变暖对自然、经济、社会等多方面产生影响,早已不再是原有的气候领域,如今成为环境、经济、农业、金融、行政、法律等多个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瑞威拉在1957年发表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会导致气候发生变化的论文。同年,美国夏威夷莫纳罗亚气候观测台开始观测大气中CO2的浓度,由此正式揭开了人类研究气候变化问题尤其是Hendricks首次将全球平均气温与大气中GHG浓度联系起来,针对不可逆的减少排放的政策时机,考虑污染物质的不可逆积累以及参数的不确定性,建立全球预警的连续时间模型,假定随着时间推移学习对参数的不确定性下降,认为学习速度会影响到政策时机。
耶鲁大学WilliamD.Nordhaus在资源环境经济学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主要致力于能源经济系、环境经济学、气候变化经济学等方向的研究,并整合经济系统、气候和地球物理系统构建研究全球变暖的经典经济学模型:DICE和RICE,借助成本-收益分析不同减排方案,模拟减排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效方法。Nordhaus认为气温升高和温室效应所造成的损害可以进行成本估计,从而揭开了气候变化集成评估模型的序幕。Nordhaus以社会福利理论作为基础研究气候变暖经济模型。随后他在2008年则对GHG排放、气候变暖及全球预警的简单模型有过深刻的论述。
Pindyck先后研究环境政策方面的经济学决策分析,并从气候变暖的角度给出统计分布分析,讨论温度与减排政策制定的经济关系。Pindyck讨论减排意愿与温度影响的概率分布之间的关系,分析减排意愿程度。气候政策因成本和收益的不确定性而使得减排复杂化。由于未来的温度影响的概率分布是未知的,成本效益期望分析,具有挑战性。如果社会福利是CRRA效用函数的期望,则显示出可能会愿意牺牲接近100%国内生产总值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通过概率分布是否厚尾讨论预期边际效用。此外,根据边际效用的约束,风险厌恶指数,以及破坏函数,细尾分布可以产生一个更高的预期边际效用,也就意味着更大的意愿支付减排。
Pindyck认为气候变化政策的任何经济分析都需要一些模型来描述气候变暖对未来的国内生产总值和消费的影响。大多数集成评估模型是将温度与实际GDP和消费水平联系起来,但有理论和实证说明,温度影响的是GDP预期增长速度,而不是GDP的水平。依据未来的温度变化及其影响的不确定的性质和程度,通过估计愿意为限制未来的温度上升而牺牲社会消费比例,利用温度影响的研究和从IPCC报告中所推断的概率分布,比较温度直接影响和对GDP增长率的影响。
美国哈佛大学MartinL.Weitzman在所从事环境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气候变化和灾难性经济学的研究,充分运用经济理论解决环境治理问题,衡量不确定性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尤其是极端事件的不确定后果。先后从气候变化的灾难性影响方面进行经济、统计分析。Weitzman将温度变化带来的损失作为考察对象,分析气候变化的经济学问题以及温度变化所带来的后果。Weitzman翎考虑到厚尾对气候变化研究和政策有一定的影响。
认为应该把更多的重点放在对相关的极端厚尾研究而不是中央倾向的研究,出现厚尾特征所采用的解决方案需要权衡气候变化问题的本身厚尾。面对不良后果发生可能会需要更明确的应急规划。Weitzman通过不同数量指标的协商解决全球变暖的“搭便车”外部性问题。相比之下,通过刺激,内化外部性,确定一个具有国际约束力的最低
碳价(从收益国内留存)计算自我利益。其模型显示购买商之间协调与排放权
价格变化相互作用如何来控制排放量。
张黎红和王谦谦久郑广芬等以地区冬季气温为研究对象,分析冬季气温不同年代总体变化趋势。于群等和孔凡超等针对冬季的平均温度数据,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不同区域气温变化特征。吴遵从中国连续暖冬现象的出现入手,以引起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二氧化
碳排放作为研究对象,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运用动态平滑系数回归模型和Sampson-Guttorp空间相关非参数估计方法,从统计的角度上分析了中国二氧化
碳排放的演变轨迹和区域特征。
针对近年来暖冬连续出现的异常性检验、中国碳排放量空间分布格局、中国碳排放量经历的阶段、GDP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等进行实证分析,并结合实际对中国和中国各区域的
节能减排提出科学决策。姜克隽等建立模型分析中国实现2°C目标排放情景的主要因素以及可行性问题。国内外学者针对气候变暖所带来的经济学影响进行不同程度的讨论,虽然大多没有引入技术R&D机制,还未能很好地刻画气候变暖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关系,政策讨论的基调类似于更多的探索性思考,仍能从中受到启迪和引导,因为关于经济与温度变化的政策策略继续思索的空间还很大。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