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燕斐 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巡视员
发展
绿色金融,优化
绿色投资环境,促进绿色生产和消费,壮大绿色经济新动能,可以有效对冲疫情影响,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此为下篇。
来源 | 《当代金融家》杂志2020年第7期,原题为《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若干设想(下)》
强化对风险的测算、缓解和预防控制
气候变化、环境和资源约束是全球性问题,以绿色理念为指引,推动绿色发展成为我国应对上述问题的主动选择,并上升为国家战略。金融机构应深刻认识资源、环境对自身经营和投资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积极践行绿色金融战略,加强对风险的测算、缓解和预防控制。
一是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金融风险识别能力。将环境风险纳入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体系,按照可持续信贷或投资原则、标准等,将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理念融入金融机构绿色金融愿景、战略、业务流程、管理制度和文化、能力建设等各个环节,建立环境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二是引导金融机构关注气候变化引起的转型风险,把气候风险纳入长期贷款、债券评价体系,推动企业建立“内部碳
价格”。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应全面分析“内部碳定价”情景下客户企业的长期经营前景以及所投资资产的风险状况,确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降低金融机构资产配置中的战略性风险。
三是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环境与社会风险的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探索环境和气候风险因素影响金融机构稳定性的传导路径和测算方法。区分不同风险等级和风险情景,对环境高风险领域的贷款和资产风险敞口进行量化评估,并估计和判断不同情景下金融机构可能面临的信用、市场风险和预期损失,将环境和社会风险因素纳入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有效提升金融机构环境风险防控能力,为金融产品定价提供衡量环境风险的依据。
四是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风险防控机制和服务方式。首先,银行业金融机构明确信贷审批的环境标准和要求,提高绿色信贷可操作性,将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纳入信贷管理全流程。探索建立项目、企业环境风险的保险机制,发挥其风险分散功能,建立绿色项目合理的投融资风险补偿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将绿色金融业务开展成效、环境风险管理情况纳入内部绩效考核体系,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能力,实现对环境和社会风险的有效管控。其次,建立环境和社会风险预警机制,健全融资主体重大环境和社会风险的内部报告制度、信息披露制度、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互动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积极稳妥做好风险化解和处置工作。再者,金融机构要加强投资者教育,建立信息披露和信息共享常态化沟通机制,引导投资者从长期、可持续角度进行价值投资。
五是加强金融机构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能力建设,充分发挥金融科技识别、评估和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的重要作用。金融科技解决方案有助于相关市场主体提升解决环境、社会和治理问题的效能,在降低金融资产长期配置和经营风险的同时,提高投资效率和盈利能力。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