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衍生品市场成长空间巨大
今年5月1日起实施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明确界定了碳市场交易产品的现货属性,明确了交易主体包括重点排放单位及其他主体,确立了以协议转让和单向竞价为主的交易方式。
业内人士指出,碳排放权交易的理念与商品市场十分相似,碳排放权被赋予经济价值,被允许在国家间或一国内的碳排放权交易
平台进行交易。购买碳排放权相当于购买了燃烧碳或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权利,而出售方则放弃了这一权利。如果把碳排放权看做一件商品,目前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就是现货市场,而与之相匹配的期货市场还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之中。近期,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国家碳达峰
试点(广州)实施方案,支持广州期货交易所加快推动碳排放权等期货品种上市进程。
此外,广州还在发展
绿色金融支持碳达峰行动方面做出了很多积极探索,例如完善碳配额现货远期、碳配额回购业务,深化碳资产抵押融资、碳资产
托管等碳金融业务,探索发展
碳基金、碳信托、碳租赁、碳排放权收益结构性存款、
碳资产管理、碳交易信用保证和
碳汇损失保险等金融服务,提升碳市场流动性。研究建立以
碳减排量为项目效益量化标准的市场化低碳投资基金。
“健康有序发展碳金融,有助于更有效发现合理碳价,完善碳定价机制,推动纳入碳市场的控排企业以成本效益优化的方式实现碳减排目标。”近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政策工具,也逐步成为绿色生态价值实现的路径,对绿色低碳的科技、投资、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建设一个规模巨大、健康繁荣、活跃有效的碳市场,不仅仅是碳减排的要求,也是绿色金融发展的需求。”
对比全球成熟碳市场,欧盟碳交易市场从 2005 年运行开始,就开展了碳配额和核证减排量等金融交易,衍生品交易量占碳市场交易总额的 90% 以上。如今,欧盟碳交易市场拥有丰富的产品种类,包括现货、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 。
反观中国市场,目前的碳期货、碳期权品种仍在开发阶段,推出的碳金融衍生品在种类和规模上难以满足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发展需要,仍有很大的成长进步空间。业内人士指出,下一步应该积极探索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金融属性,打通碳金融现货和衍生品的交易界限,分阶段推进碳金融产品建设,吸引更多资本进入减排领域,以市场化机制促进我国碳市场更好地发挥节能减排的功能。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