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化的东南亚碳市场布局策略
然而,相对于自2005年起即实施的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为何东南亚各国选择走向差异化的市场制度? 又为何以发展自愿性碳交易市场为主要策略? 细究其背后原因,主要归因于三大因素,分别为政治体系、能源结构以及经济发展上的差异。
一、政治体系差异
相比整体性较高的欧盟,东南亚地区无论是在政策、法规上皆存在显著的差异,增加了建立统一碳市场的困难度;除此之外,欧盟对于共同的减排目标展现 了较高的政治意愿及领导力,相比之下,东南亚各国则尚未形成如此高度的政治一致性及合作意愿,因此多样化的碳市场模式将更能发挥政策影响力。
二、能源结构差异
东南亚国家的能源结构和排放来源不尽相同,部分国家较依赖化石能源,部分国家则较着重发展再生能源,例如印度尼西亚主要以燃煤来满足其能源需求,越南在太阳能及风能方面 则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能源结构上的差异大幅度的影响了东南亚各国布局碳市场的策略。
三、经济发展差异
东南亚各国经济水准与产业发展程度不一,推行强制碳市场可能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据此,发展自愿碳市场将有效改善此一情形。 自愿性碳市场的核心价值即为弹性高及流动性高,在灵活的市场机制下,除了企业能自行选择是否参与外,更能激励碳交易行为,流动性高将有助于该地区推动碳 市场发展。
会议上,世界银行融资专家Jeffrey Delmon表示,东南亚地区对自愿性碳市场的布局战略令人肯定,对此,建立起碳市场合作体系尤为关键。 例如新加坡利用双边协议与印度尼西亚、不丹等多国建立碳信用转让协议,越南则将市场延伸至亚太地区,成为日本JCM机制底下第四大碳项目发行国。 随着各国逐渐导入碳定价制度,未来东南亚碳市场能否相互接轨将成为关注焦点。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