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碳市场和全国碳市场协同创新的困难和建议
地方碳市场和全国碳市场协同创新,既存在一定的难度,也具有较大的空间。
协同创新的困难
推动地方碳市场和全国碳市场协同创新,目前存在以下现实障碍:
一是地方碳市场的存在年限未定。按照2021年3月30日生态环境部《关于公开征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修改稿)>意见的通知》的规定,“本条例施行后,不再建设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本条例施行前已经存在的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应当逐步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具体步骤和办法由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制定。”按照此规定,国务院通过《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后,地方碳市场将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纳入的节奏由生态环境部确定。在此情况下,地方碳市场继续存在的时限不确定,将严重影响地方碳市场的创新发展。
二是全国碳市场纳入其他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节奏未定。全国碳市场纳入其他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必然对地方碳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全国碳市场未确定纳入节奏的情况下,地方碳市场考虑未来将纳入全国碳市场的管控行业在市场机制优化完善和创新发展方面,存在设计和操作难度。
协同创新的建议
地方碳市场和全国碳市场协同创新存在较大空间,机制创新性、互补性较强,能够为全国和地方省市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助力。为充分发挥地方碳市场和全国碳市场协同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性,建议如下:
一是充分肯定地方碳市场在推动地方减排发挥的作用,明确地方碳市场在未来全国碳交易体系中的位置。通过8年以来的实践,地方碳市场既证明了在本地减排目标实现、绿色低碳理念倡导、节能低碳产业促进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也为全国碳市场的建设提供了碳市场机制设计参考、碳市场参与者的能力培育以及碳交易理念的接受等方面的重大支撑,地方碳市场的作用应当得到肯定。面对“双碳”目标新形势,各省市正积极扛起主体责任,为实现本地区的“双碳”目标不懈努力。碳市场作为低成本、长动力的减排机制,将在各省市减碳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各省市碳达峰后的减排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因此,建议参照资本市场“主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设计体系,明确地方碳市场在全国碳交易体系中的地方属性,和全国碳市场共同构成服务不同管控对象和地区的碳交易体系。
二是尽快明确其他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时间安排。通过明确全国碳市场纳入其他行业的时间安排,地方碳市场能够在管控对象调整、市场规模变化和制度设计变更方面掌握主动权,减少创新难度。
在上述困难得以解决的情况下,地方碳市场可以在以下方面和全国碳市场产生协同创新的效应,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地方碳市场可以根据本省市碳达峰的时间节点,做好将地方碳市场从目前强度型碳市场向总量型碳市场转变的准备。我国地方碳市场和全国碳市场目前均为强度型碳市场,而国际碳市场主流为总量型碳市场。与强度型碳市场相比,总量型碳市场在控制碳排放总量、低成本减排效果、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和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更强。随着各省市碳达峰目标的提出,部分地方碳市场在本省市碳达峰年份确定的情况下,将具备从强度型碳市场向总量型碳市场转变的条件。而全国碳市场在我国碳达峰的前提下也需要逐步向总量型碳市场转变,这无疑为全国碳市场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借鉴。
二是地方碳市场可以根据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节奏,转向纳入制造业、交通业和建筑业碳排放大户,补充全国碳市场管控范围的不足。德国2021年新启动的国内碳市场可作为借鉴。在欧盟碳市场自2005年开始纳入电力、钢铁等行业的情况下,德国决定自2021年开始启动其国内碳市场,纳入交通业和建筑业,以补充欧盟碳市场未将上述行业纳入管控的不足,实现更大力度的减碳目标。未来地方碳市场可在全国碳市场管控范围以外的行业中探索建立碳市场,既是对全国碳市场的有益补充,也有利于本省市“双碳”目标的实现。
三是地方碳市场可以继续完善和探索更多的配额有偿分配方法。配额分配方法向有偿分配过渡是全球碳市场的共性要求。目前全国碳市场尚未开展有偿分配,地方碳市场除广东碳市场以外也仅有少量尝试。未来可以鼓励地方碳市场更多地开展配额有偿分配的探索和实践,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和不足,为全国碳市场开展有偿分配提供借鉴。
四是地方碳市场可以开展更多的碳金融创新实践。从全国碳市场开市以来的碳金融创新来看,地方碳市场的碳金融创新在全国碳市场有较好的应用场景,例如配额或者
CCER抵质押贷款等。因此,可以鼓励地方碳市场继续开展碳金融创新,例如碳市场的MRV机制如何服务管控企业的绿色融资等。
五是地方碳市场可以开展跨境碳市场创新实践,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是国家战略目标,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的建设有利于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提供统一的抓手和平台,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金融实践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能够极大增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低碳发展的动力,实现我国碳市场与境外碳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的互联互通,为全国碳市场走向全球探索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