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固碳能力是这样测定的
那么,科研人员又是如何对植被固碳能力进行精准测定的呢?
记者了解到,上世纪,全球二氧化碳的观测主要采用非色散红外分析仪和气相色谱仪,二者既可以安装于大气本底观测站,开展现场连续观测,也可以安装于固定实验室,开展大气离散样品的分析测定工作。
“进入21世纪,观测设备逐步升级为腔增强吸收光谱技术分析仪,这种设备比传统设备精度更高,稳定性更好,可获取更高质量的大气二氧化碳含量观测数据。”方双喜介绍道。
在浙江临安北部山区,矗立着一个高达55米的高塔,高塔的3个采样口,24小时不停歇地抽取空气样本。高塔旁几间实验室里的高精密仪器,记录着每一毫升样本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这是方双喜团队的监测站点之一。
“获取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数据对监测区域环境有着十分苛刻的要求。采样的选址尤其关键。”方双喜告诉记者。
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大气成分站选址要求”(QX/T 174-2012),明确了应避开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地区,避开污染源、满足一定净空条件等多项内容。
方双喜介绍,团队的观测站点主要集中在7个区域,分别是青海瓦里关、
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黑龙江龙凤山、云南香格里拉、湖北金沙和新疆阿克达拉,它们分别代表欧亚大陆、京津冀、长三角、东北、西南、江汉平原和西北等区域的大气特征。
总的来说,这7个站点连续高质量的观测数据,有力地反应了各区域内生态系统二氧化碳变化的特征,为团队的研究提供了具有核心性和不可替代性的基础数据源。
“在本研究期内,对植被
绿色度的卫星观测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植被的
绿色度大大增加,这支持了这些造林地区土地碳汇(指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的增加。”方双喜认为,这一成果,也向全球展现了我国在环境治理上所做出的努力,是对我国植树造林等政策的绝对肯定。(洪恒飞 陈曼姣 袁 缘 记者 江 耘)